03.智能网联不能被卡脖子
在汽车行业新一轮变革下半场,智能网联技术备受瞩目,也是今年两会上一些汽车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陈虹、朱华荣、方运舟等分别从不同层面提出有代表性的建议。 “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不仅是汽车功能完善和性能提高的技术问题,还涉及政府职责、市场秩序、法律法规、社会伦理等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陈虹表示,智能网联汽车离不开技术研发。 他建议,有关方面进一步加大对中国车企核心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通过专项资金扶持等方式,鼓励引导企业自主掌控操作系统、线控底盘等核心软硬件研发能力,加快形成行业标准,尽早实现产品技术规模化。
朱华荣认为,当前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融合发展正在加速,智能网联汽车不再只是交通运载工具,也是大型智能终端、计算中心,现在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在法规方面,随着市场发展和技术进步,相关法规需进一步完善,如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责任认定、自动驾驶责任主体认定、自动驾驶伦理等方面的法律条款内容缺失等。 朱华荣表示,要实现智能网联汽车普及应用和规模化发展,需要有效整合政府、企业、市场、技术等资源,加速产业生态建设,发展与安全缺一不可。 为此,他建议,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包容新兴产业发展。
同时,通过政府引导、法规保障、标准统一,加速行业合作,打破数据壁垒。“要合理放宽汽车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要求,建立可信汽车数据流通渠道,在满足数据安全要求的同时,促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他建议。 方运舟的议案也涉及“统筹建设智能汽车操作系统生态”的话题。 作为造车新势力中唯一的全国人大代表,方运舟认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加速发展,对中国智能汽车产业发展提出新挑战,主要包括车用操作系统、车用高性能芯片及汽车智能安全等3大挑战。
为了避免智能汽车重蹈智能手机被卡脖子的覆辙,他建议,立即着手以中国智能汽车操作系统为核心的生态建设。他认为,这个形势已经十分迫切。 “智能汽车操作系统不是单一技术点的简单突破,”他提出,“需要国家和产业底层逻辑和上层架构相结合,需要一个基于汽车底层操作系统的架构生态,需要建立一个从应用生态、价值链生态、工具链和标准的生态体系,需要产业链各方凝心聚力,以合力打造生态的方式来寻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