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日本追加1800亿日元,在日本尼崎工厂附近建设年产600万台等离子电视生产能力的新工厂。按照当时的计算,这个工厂正式投产后,松下的5个工厂等离子电视产量可以达到1150万台,形成世界最大规模的等离子电视生产能力。
而在当时,包括三星、夏普在内的诸多公司,都在忙着减弱或干脆放弃等离子。松下的巨资豪赌,着实让业界为其捏了一把汗。
豪赌为松下换来了短期的业绩回报。2007年4至6月份,松下净利润为达到393.1亿日元,同比增长9.7%;营收为2.24万亿日元,同比增长4.8%。
但这份好成绩维持的时间并不长。随后的5年内,包括松下在内的日本消费电子企业逐步陷入亏损的泥淖。
在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看来,松下连续两年巨额亏损,除了日元升值等外部原因,更是因为战略决策失误所致。
巨亏之下的松下不得不选择瘦身,接下来的时间,松下进行了多项资产出售和裁员,并在2013年关闭了上海等离子工厂。
谋局动力电池
瘦身战略成效很明显。津贺一宏上任不久就扭转了亏损。然而这场豪赌已经让松下产生了畏惧心理。甚至面对特斯拉抛过来的橄榄枝,津贺一宏也是犹豫不决。
他用了2个月才做出合作的决定。这个时间对于其他公司而言或许并不算短。但对于连续亏损多年的松下,已经是相对迅速了。事实上,松下对动力锂电池的布局一直十分谨慎。
早在2008年,松下一举收购了三洋电机。当时三洋电机的手机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业务都居于全球领先地位。收购完成后,松下一度成为电池领域内的头号企业。
这从欧盟当时的反应就可以看出。2009年10月,欧盟委员会批准松下收购三洋电机,但前提条件是两家企业合并后必须出售在欧洲的部分电池生产业务,以消除竞争担忧。
这一切的担心源自于锂电池,当时的欧盟认为,松下电器收购三洋后将会对欧洲可充电纽扣电池等部分电池市场上的竞争构成威胁,因此要求合并后的企业必须剥离在欧洲的电池生产业务。
彼时的松下,在电池领域的实力得到了提升,这为即将到来的与特斯拉的合作做好了准备。
傍上特斯拉?
与特斯拉合作之初,松下已经进入亏损状态,但在动力锂电池领域依然称得上羽翼丰满。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双方开启合作不久,特斯拉风靡全球,甚至改变了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