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押注磷酸铁锂:全球电池的化学体系正在转型

芝能科技
关注

芝能科技出品

在欧美电动车市场不断扩张、成本压力持续增加的背景下,通用汽车与LG新能源合资的Ultium Cells宣布将在田纳西州斯普林希尔工厂增设磷酸铁锂(LFP)电池生产线,作为其降低成本、扩大普及战略的重要一步。

LFP以安全、低成本、耐用等优势被重新推上风口浪尖,而中国政府对关键正极材料制备技术实施出口限制,正使全球电池供应链在技术和战略层面加速分化。 

01 从高镍向LFP切换:通用电池战略的转向

在传统NMC(镍钴锰)电池因高成本与环境敏感性而面临争议的当下,LFP电池因原材料成本低、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等特点被通用选为普及型电动车的主力技术方案。

通用计划在2027年底前完成LFP电池组装线的改造,并在田纳西州工厂实现本土化生产。

首批搭载车型包括下一代雪佛兰Bolt EV和部分配置的Silverado EV,其目标是实现单车6000美元的成本削减,这对平价电动车市场将是实质性的推动。

LFP电池采用的正极材料为磷酸铁锂(LiFePO),具有高热稳定性,即使在电池热失控时也能维持相对较低的温度上升曲线,这是其相较NMC的最大安全优势。

其理论能量密度低于NMC,但在磷酸铁锂电池包中通过结构优化(如无模组CTP架构)、系统集成,以及整车轻量化设计,可以接近甚至实现300Wh/kg级别的整包性能。而从耐用性角度来看,LFP的循环寿命通常可达3000次以上,显著高于NMC体系。

通用并非单纯将LFP视作低端产品的专属电池类型。例如,搭载LFP的Silverado EV续航仍能达到563公里,远超传统LFP的续航刻板印象。这得益于电池系统级别的优化,包括电芯排列、热管理系统设计,以及电驱效率的持续提升。

更进一步,通用还在并行研发下一代锂电池,锂锰富(LMR)电池是通用计划用于2028年后全尺寸皮卡和SUV车型的关键技术之一,其特点是在保留一定高镍能量密度的同时,通过高锰比例来降低材料成本和热失控风险。

而硅基负极的研究则聚焦于提高单体电池的能量密度,其理论容量远超传统石墨负极,但如何解决膨胀率高和循环寿命短等问题,仍是目前的技术难点。

通用选择LFP路线,不仅是成本驱动,也反映出对电动车市场结构变化的判断。

北美市场的电动车渗透率正在上升,但主流消费者对价格仍然高度敏感,尤其是次级城市与入门级车型的客户群体。相比之下,LFP电池的降本潜力,正好为通用打开了更广泛的市场入口。

从技术细节来看,LFP的优势在于结构稳定性和高循环寿命,其铁磷氧四面体晶体结构在高温和长周期使用下仍能维持良好的容量保持率。

在安全性方面,LFP本身氧含量低,即使热失控也不易发生剧烈反应。同时,LFP不含钴和镍,规避了关键矿物在全球资源紧张背景下带来的价格波动和地缘政治风险。

能量密度略逊于NMC,但通过采用CTP(Cell to Pack)无模组设计、柔性冷却系统及大电芯布置方式,仍可实现每辆车超500公里的续航水平,满足多数城市通勤与中距离出行需求。尤其在SUV和皮卡等大型车种中,底盘空间较为充裕,适配LFP电池组成为可行方案。

02 中美技术壁垒加剧下的LFP自主路线挑战

通用与LG新能源推进LFP本土化之际,中国对电池正极材料技术的出口限制,2024年7月,中国政府新增对包括磷酸铁锂(LFP)、磷酸锰铁锂(LMFP)在内的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的出口禁令。

这类技术管控并非针对实物材料,而是对核心工艺方法、配方、制程参数等Know-How的出口进行限制,其本质是“技术主权”的再次强化。

中国在LFP技术的产业化成熟度和专利覆盖率上处于全球领先。

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企业不但掌握了先进的合成路径和粒径控制能力,更在前驱体纯度控制、碳包覆技术、粒子单分散性、烧结温控等方面形成了大量工程经验。

这些技术壁垒决定了海外企业即使拥有原材料和设备,也难以快速复制中国现有的高性能LFP生产体系。

对于通用和LG新能源而言,要在禁令限制下完成LFP电池的本地转化,就必须构建独立于中国体系的完整技术路线。涉及合成技术的自研,还包括上下游设备的匹配调试。

例如喷雾造粒炉、固相烧结窑、湿法涂布设备等是否能支持本地原料的一致性控制,原材料的选择也变得更为关键,尤其是高纯度磷酸铁、锂源和包覆碳源等原料的来源与质量将直接决定电芯性能。

中国对电池正极材料技术出口的管控强化了LFP技术的战略属性。

通用和LG新能源虽然具备产线整合能力和工程制造基础,但面临关键工艺与经验积累的差距,必须在独立研发、原料适配和设备调试等方面逐步填补空白。这一过程决定了北美本土化LFP产业链的真正落地将是一个中长期挑战。

小结

通用汽车押注LFP,不仅是降本提效的选择,更是构建电动车长期竞争力的一环。

从产品策略到工艺路线,从平台改造到本土化组装,其意图是构建覆盖多种用户群的电池技术组合,为下一阶段的电动化竞争铺设基础。与此同时,中美技术脱钩趋势和材料技术出口管制,为这条路径增添了不少不确定性。

在一个电池成本主导整车售价、电池安全关系到品牌口碑的时代,自主掌握电池制造能力、工艺技术和供应链组织能力,正成为全球车企绕不开的基本盘。

       原文标题 : 通用押注磷酸铁锂:全球电池的化学体系正在转型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