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市场是宁德时代未来的重要增量市场。近几年,宁德时代不断在传达加强海外布局的决心,最新曝光的1号文件则让宁德时代的海外布局架构显现。
据晚点LatePost报道,宁德时代2024年总裁办1号文件是一封出海动员信,且由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亲自发出。
收割海外,走出内卷
据报道,曾毓群在信中表达:国内市场越来越卷,宁德时代的海外市场份额去年追平了LG,仍有较多空间;2024年国际局势瞬息万变,但新能源大势是国际共识,暂时的不确定性反而给有能力的人更多机会。
据SNE统计,2023年宁德时代海外动力电池的市占率为27.5%,同比提升4.7%。这也直接反映在业绩上。2023年,宁德时代的海外业务增长迅猛,境外营收达到了1309.92亿元,同比增长70.29%,占总营收的32.67%。
但相反的是,宁德时代在国内市占率已下降至43.1%,陷入增长瓶颈。宁德时代意识到了这一变化,在3月发布的2023年年报中,宁德时代表示,公司将进一步加大市场推广力度,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尤其海外市场,尽可能减少单一产品、单一市场的需求波动所带来的影响。
此次曾毓群再发内部信,动员出海,说明“收割”海外市场已经刻不容缓。因此,曾毓群亲自负责宁德时代出海业务,同时谭立斌、黄思应、冯春艳和曾嵘四位联席总裁分别负责海外销售、海外基建、海外基地运营和海外采购,直接向曾毓群汇报。
实现完全的本地化
开拓海外市场不只是简单地出口电池,宁德时代的规划是掌握主动权,实现供应链完全的本地化。
报道指出,宁德时代在海外已建成及筹备、在建的工厂总数已达8个,并在去年底联系部分材料供应商出海建厂。具体如下:
●德国工厂2018年投建,2022年实现电芯生产,产能为14GWh;
●匈牙利工厂2022年投建,产能100GWh,原计划2年左右建设完成;
●在印尼打造“上游材料开发——冶炼——材料——电池制造——电池回收”的六个产业链项目,其中5个项目均由宁德时代控股;
●泰国工厂规划预计2024年公布;
●计划在西班牙与Stellantis合资建设一个年产能可装150万辆车的电池工厂;
●今年初开始考虑在摩洛哥独资建设电池正极材料厂;
●美国密歇根工厂与福特合作,技术授权模式;
●美国内华达工厂与特斯拉合作,技术授权模式。
就上述工厂规划来看,宁德时代的目标是欧洲、美国、东南亚和非洲,独资、合资、技术授权等形式兼具。
图/晚点LatePost
虽然规划提速,但实际情况是在欧洲的工厂项目上,宁德时代的建设速度慢于预期。
报道称,宁德时代德国工厂目前仍处于小批量生产阶段。知情人士称,宁德时代计划在欧洲车企要求公司实现本地化生产时再让德国工厂爬产,时间点可能在2026年。
匈牙利工厂目前建完了厂房,但尚未导入生产设备。按照原计划,匈牙利工厂将在2025年内投产,但由于供应链搭建速度不及预期,该工厂投产时间可能延后,预计会在2026年供货。
至于协同材料供应商出厂建海,宁德时代在努力,但目前效果不佳。报道指出,“去年三季度,宁德时代的正极材料供应商之一华友钴业宣布与LG在摩洛哥合资建厂。宁德时代高层对此不满,他们认为华友钴业应该优先与宁德时代合作。”
这或许是宁德时代考虑在摩洛哥独资建设电池正极材料厂的原因之一,同时也可供应其在欧洲的多个电池工厂。毕竟没有自主权,就要付出更加高昂的成本。据多位供应链人士估算,宁德时代德国工厂的材料采购成本比中国高约40%。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知情人士称,宁德时代可能还计划在希腊或斯洛伐克建厂。
技术授权成为“破局”利器
宁德时代推出的LRS(Licence Royalty Service),即技术授权模式,是宁德时代采用许可、授权和服务的方式,帮助主机厂乃至电池厂商快速建成电池工厂,工厂资本开支则全部由另一厂商承担,宁德时代不在合作工厂占有股份,而是收取专利授权费和服务费。
该技术授权模式推出的背后,有着一段智慧的故事。原本宁德时代计划在墨西哥或加拿大自建电池工厂,以服务美国车企客户。但此后由于政治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美国IRA法案的发布,使宁德时代调整了进入美国市场的策略——改而推出技术授权模式。
这种模式最先应用于与福特汽车合作的墨西哥工厂项目,此后又与特斯拉达成了合作。目前,宁德时代正在与通用汽车洽谈技术授权模式的合作,计划在北美共同建设一个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工厂,选址有可能在美国或墨西哥。
一个被认为是妥协之举的模式,反而成为宁德时代快速打开海外市场的重要利器。而且,宁德时代已将技术授权模式作为开放式创新的首个实践案例,正在与美国和欧洲的其他10—20家汽车制造商就类似的合作进行谈判。
曾毓群在内部信中表示,技术授权对宁德时代未来5到10年的海外拓展至关重要。
当然,车企也不会甘做“小白鼠”。报道称,为了保证吸引力,宁德时代在技术授权合作中加入了“竞争力条款”,比如宁德时代会承诺,与宁德时代合作的车企,电池材料的采购价将与宁德时代自身的采购价持平——比普通电池公司低约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