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固态电池,“鸿沟”难跨

汽车公社
关注

固态电解质的问题

实际上,全固态电池的初衷,是为了终极解决安全性的问题。

电池产生安全性问题,包含高温、燃料、氧气三个要素。而目前通用的锂离子电池完美地包含了三个条件,比如,短路会产生高温,里面的溶剂碳酸脂是天然的燃料,正极材料分解又会产生氧气。

虽然锂离子电池通过采用耐高温陶瓷隔膜、正负极材料表面修饰、优化电池结构设计、优化BMS、改善冷却系统等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安全性,但是,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大容量电池的安全性。

全固态电池,理论上是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丰田研发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实现了去掉“燃料”这个因素,里面没有液态的碳酸脂的燃料,就非常难着火。

“全固态电池还有一个好处,不需要热管理。它的温度区间非常大,从零下40度~100度性能都差不多,不像液态电池到了低温零下20度性能就不好了。”

而全固态电池的核心,就是固态电解质。从目前研发的固态电解质来看,主要有三类,分别是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等。

其中,丰田的硫化物路线,是三种电解质中目前理论上最佳的固态电解质材料,其优势是能量密度可以轻松超过三元电池的3倍,被认为发展潜力最大。

硫化物由氧化物固体电解质衍生而来(硫元素替换氧元素),同样,它也分为晶态和非晶态两种,晶态最典型的是Thio-LISICON型,还有LGPS型、Argyrodite型;非晶态主要是LPS型。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电导率最高,并且电化学稳定窗口较宽,可以在5V以上,且兼具强度和加工性能、界面相容性好。

所以,硫化物固态电解质虽然研发难度高,却成为丰田、LG、松下等有实力的企业主要选择的路径,如果能突破,就会形成高技术壁垒。

但硫化物有个明显的缺点,就是热稳定性差。热反应起始温度400~500度。对水敏感,容易和空气中的水、氧气反应产生硫化氢剧毒气体,这也导致体制备工艺复杂。此外,硫化物与正极材料兼容度差,对锂金属稳定性差,会发生反应,导致离子电导率的损失。

还有一点,硫化物电解质的成本很昂贵。根据相关数据,氧化物的电解质成本最高的是LLZTO,为32.82万元/吨,最低的是LLTO,为2.11万元/吨,而硫化物电解质LGPS的成本为120.84万元/吨。

另一个路线,是聚合物电解质。因为易于合成加工,机械性能好,柔性佳等优点,并且与现有的液态电解质生产工艺兼容,所以,聚合物固态电池率先在欧洲实现商业化应用,技术最为成熟。

不过,它的室温电导率不高,需要加热到60°高温才能正常工作,另外稳定性也不算太好,不能适配高电压的正极材料,且在高温下也会发生燃烧现象。此外,还有电化学窗口窄,电位差太大时(大于4V)电解质容易被电解等问题。因此,整体性能提升有限,制约了其大规模应用发展。

最后一个,目前最主流的路线是氧化物电解质。

氧化物电解质分为晶态、非晶态两类,其中晶态电解质包括钛矿型、NASICON型、LISICON型以及石榴石型等等,非晶态氧化物电解质的研究热点是用在薄膜电池中的LiPON型电解质。

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的电导率比聚合物更高,比硫化物更低,兼具机械稳定性和电化学稳定性。劣势是不易烧结,氧化物电解质需要800度以上的高温烧结才可以致密成型。另外,存在刚性界面接触问题、脆度高难以加工。

不过,氧化物的热稳定性非常优秀。据中科院研究员陈汝颂等此前的统计,三大固态电解质的热失控初始温度均超过液态电解质,其中又以氧化物电解质的安全性最高,热失控初始温度超过600°C,最高可以达到1800°C,电池燃烧问题基本可以杜绝。

从整体看,氧化物综合性能好,体系制备难度适中,目前发展得很快。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已经有通过选用聚合物+氧化物的方式实现性能突破,以半固态电池规模量产的做法。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