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储能的风,从深圳的千万补贴吹起

选址960
关注

撰文 | 宋溪

来源 | 选址960

3350字,约需10分钟

开年首先对储能产业下手的城市,来自“工业第一城”深圳。

近期,深圳市发改委发布《深圳市支持电化学储能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文件提出,针对钠离子电池、全固态锂电池等前沿领域,单个项目予以最高 1000万元支持;对国家级创新载体给予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的支持;对企业实施的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实行分档分类支持,按不超过项目投资额的20%,给予最高5000万元资助。

储能产业这一新晋的超级风口,从2023年的起点上,就落下了一个不同凡响的注脚。

01光大证券认为,2030年中国储能市场规模将增至1.3万亿

何为储能?

顾名思义,储能即是把能量储存起来,在需要的时候释放出来。也因此,储能技术成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装备基础和关键支撑技术。

早在10年前,王传福就提出了比亚迪的三大绿色梦想,即太阳能电站梦想、储能电站梦想和电动汽车梦想。

同样对储能产业寄予厚望的还有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他曾表示,自己对储能板块业务的期望,是未来可以发展到与汽车业务不分伯仲,甚至超越汽车业务。

宁德时代的副董事长黄世霖也曾公开表示,储能未来的市场规模可能超过动力电池,可以用万亿来衡量产值。

但储能这股风真正意义上进入主流视野,则是从“双碳”战略提出,各个地方政策的驱动和鼓励开始。

2020年12月底,“双碳”战略提出的同时,“储能第一股”派能科技上市首日即大涨320%,一周后收盘的盈率已经达到182.81倍。

紧接着2021年6月,华为便注册资本30亿元成立了华为数字能源公司,专门致力于将数字信息技术与光伏、储能技术进行跨界融合。

2021年后储能业务占总营收比重仅为6%的特斯拉,只体现为“其他”项目,营收贡献不超过1%的比亚迪同样乘着战略和政策东风,纷纷加大投入。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2019年为3.8GWh,同比增长26.7%;2020年,仅上半年锂电池储能市场出货量约2.2GWh,同比增长就达到132.2%。

而先入局的一批企业如中储国能、宁德时代、云储新能源、万润新能、华宝新能源等在近两年纷纷成功获得了融资。2022年底,在欧洲地区对家用储能设备需求激增的背景下,A股储能板块在股市一片绿的情况下掀起涨停潮,同兴环保、科力远、建投能源等更是封死涨停,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24日,储能(中信)指数年内涨幅已超过31%,热门个股被连续翻倍式爆炒。

2022年9月,光大证券认为,到2025年中国储能市场规模将达到0.45万亿元,到2030年将增长至1.3万亿元左右。而在2018年,国内储能年产值仅50亿元左右,距离万亿大约200倍空间。

巨大的市场空间,较低的基数,储能行业在短时间内迎来爆发式成长,成为产业经济增长不可多得的新的万亿市场。同时成为各大抢夺经济增长口城市新的“兵家必争之地”。

02储能蓝海——城市产业“新的兵家必争之地”

2021年以来,根据公开资料,从国家到地方关于储能发展的各个方面资料共有大概600余项,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目标:至2025年,国内新型储能(除抽水储能电站外)装机总规模达到30GW以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则明确定位储能是“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技术。

城市储能之争,则从“锂都”之争开始。2022年初,碳酸锂“日涨万元”的态势震惊了科技部前部长万钢,“碳酸锂居然可以在一年当中增长了10倍。”

根据当年市场行情,碳酸锂价格在2021年初每吨不足6万元,到了2022年3月,价格已经飙升到每吨50万元。

白色粉末状的碳酸锂,可用于制陶瓷、药物、催化剂等,同时,它也是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的原料。

据搜狐城市不完全统计,目前提出“锂都”建设构想的,有宁德、宜春、遂宁、宜宾、新余、枣庄七市,分布于福建、江西、四川、山东四省。其中,锂电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千亿的宁德目标定位为“世界锂电之都”;产值营收321亿元的宜春目标定位为“亚洲锂都”,营收280亿元的遂宁则定位为“锂业之都”……

而如今,永远擅长“第一个吃螃蟹”的深圳,在储能商业模式暂不成熟,各地方尚未展开“大手笔”的背景下,率先在市场上抛出惊雷,宣布大力支持储能全产业发展。

深创投创新投资研究院研究员林玮对媒体表示,“此举将有利于深圳储能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同时指引创投机构关注拟投企业在海外市场、专利布局和参与标准制定等方面情况。”

如今回头再看,深圳市政府或许早在去年甚至更早就已经在筹谋储能产业布局。近几年,深圳储能板块接连跑出了德兰明海、华宝新能源、德方纳米等上市公司或独角兽,同时还拥有华为、比亚迪等链主企业。

2021年,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成功中标全球最大的储能项目——沙特红海新城储能建设。红海新城位于沙特红海海岸,因为整座城市电力将完全来自新能源,立志引领全新的生活方式,又被称为“新一代的城市”。据了解,作为沙特“2030愿景”规划重点项目之一,红海新城储能项目将采用华为智能组串式储能解决方案。

实际上,华为储能领域的研发,发端于2009年。2021年储能风口爆发后,基于12年研发经历和600余件相关专利,华为扼住了技术“咽喉”的同时,也成功站在了储能产业塔尖。

另一个链主企业比亚迪则依托先进的铁电池技术,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新能源生态闭环,成功打入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全球多个市场。近两年,比亚迪先后在深圳、惠州、西安、青海、贵阳、重庆、长沙、蚌埠、济南、长春、武汉、台州、绍兴、成都、南宁、徐州、温州、襄阳、重庆等地布局储能电池、动力电池生产基地。1月13日,比亚迪2022年全年储能电池及动力电池销量公布:2022年12月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装机总量约为11.15GWh,首次月销量突破11GWh,2022年累计装机总量突破89.84GWh。据了解,比亚迪2021年全年共完成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装机37.921GWh,2022年比亚迪电池销量实现同比增长136.9%。

目前,除了蓄力抢占风口的深圳,哪些地域储能产业发展先拔得了头筹?

有较好锂电制造和电力电子产业基础的广东、福建、江苏,风光资源丰富的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因缺电聚集了工商业侧的广东、苏南等地……

近日,赛迪顾问发布了“2022新型储能十大城市研究报告”,入选“2022年新型储能十大城市”的分别是:长沙市、宁波市、广州市、杭州市、常州市、西安市、南通市、合肥市、宜春市和东莞市。

从区域分布看,城市主要来自华东地区,十大城市中有六个城市来自华东地区,三个城市来自中南地区;从分布省份来看,前五名有四名来自沿海省份,浙江省宁波、杭州占据两席。

其中,长沙荣登“2022新型储能十大城市”榜首。作为优势产业,长沙除了已经形成“前驱体——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匣钵——电芯、电池包封装与制造——分布式储能——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闭合链条,同时聚集了“果链”龙头德赛电池、五创循环、法恩莱特、华兴新能源新材料等优质储能企业。

但可以预见的是,这样的爆发式增长仅仅是个开始,成本的比拼、资源的整合、技术的跃迁……未来,储能产业在城市竞争中,除了先天优势,后期谋划和布局或许会影响现有城市星罗棋局。

03狂热投资的背面,行业壁垒高、模式不成熟、新玩家入局难

与储能风口炙手可热形成鲜明对比的,储能产业正面临着商业模式梗阻、缺乏成熟盈利机制、上游材料成本居高不下、安全问题频发以及新玩家很难入场多方困局。

投资机构相关从业人员表示:“集中看的人很多,但储能产业商业模式还没有形成闭环,所以并不建议盲目出手。”

冷静下来看,储能产业因为“双碳”战略水涨船高,毫无疑问必然是未来发展方向,但配储的成本由谁承担、相关标的何时配置、什么样的机制能够支持储能自身产生更多收益、对于资源禀赋不同的省份如何平衡盈利差距、不同储能系统成本该如何衡量、如何解决使用率不高和投资率回报下降难题、除了电网,共享储能的市场主体地位该如何明确、政策是否具备长期性和稳定性……其实都是在大力鼓励储能建设前,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需要深度思考和决策清楚的问题。

另外,深耕数十年的行业巨头已经存在,在资源、市场和技术方面都占据了先天优势,巨大的投入和非一日就能企及的技术、市场壁垒,均为新入场的玩家设置了较高的行业围栏。但同时话又说回来,硬科技的每一个领域,都需要一颗耐得住寂寞长期深耕的决心,无论是绿色能源还是储能产业,都是非一朝一夕生态就能成熟的领域,苦心钻研也未必不能在未来占据一席之地,毕竟除了上下游产业链齐全的巨头,市场也需要精优美的潜力股。

       原文标题 : 2023年储能的风,从深圳的千万补贴吹起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