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级新赛道呼之欲出,动力电池企业猛攻储能“蓝海”

汽车纵横全媒体
关注

从动力电池到储能产业,万亿级新赛道呼之欲出。有着先天优势的动力电池企业迅速切入,纷纷在产能和技术上重磅加码储能产品,力主将储能业务打造成企业的第二增长极。

“动力+储能”两条腿走路,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动力电池企业的共同选择。

动力电池企业竞跑“新蓝海”

近年来,储能产业高增长吸引众多企业布局,其中包括不少老牌动力电池供应商。截至目前,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远景动力、欣旺达、蜂巢能源、瑞浦兰钧等多家动力电池企业均已相继切入储能赛道,谋求“动力+储能”双赛道发展。而特斯拉和比亚迪这两家新能源汽车巨头更是早已深耕多年。5月23日,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正式开工建设,给储能市场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该工厂是特斯拉在美国本土之外的第一座储能超级工厂,总投资约14.5亿元人民币,将生产特斯拉超大型电化学商用储能系统Megapack,工厂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投产,预计年产能将达1万台,储能规模近40GWh。

始于2015年的特斯拉储能产品目前遍布全球超过65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全年装机量为14.7GWh,2024年一季度的装机量更是达到创纪录的4.1GWh,储能业务毛利同比增长140%,是特斯拉增速最为迅猛的业务之一。早在2008年,比亚迪正式涉足储能,成为全球范围内最早从事储能业务的重磅玩家之一。入局储能以来,比亚迪不断延伸储能产品线。就近两年来看,2022年比亚迪推出电网级储能产品BYD Cube T28;2023年相继推出刀片电池版储能系统“比亚迪魔方”和工商业新品MC-I;如今,在5MWh级别储能系统仍占市场主导的当下,比亚迪又举行业之先推出6.432MWh超大容量的全新一代魔方系统。

2023年,比亚迪全球储能系统出货量达到了28.4GWh,增速超过136%。进入2024年,比亚迪储能业务迎来全新突破。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5月,比亚迪储能电池出货量稳超9GWh。增长如此迅猛的储能市场,顺理成章地成为动力电池企业重点发力的第二增长极,毕竟储能电池和动力电池在技术上是有共通之处的,市场互补性较强。《汽车纵横》通过梳理发现,借助4月份的第十二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以下简称“峰会”),多家动力电池企业密集发布了针对储能领域打造的新产品和新技术。4月9日,宁德时代发布了天恒储能系统,是集“5年零衰减,6.25MWh,多维安全”于一体的全新产品。

储能一直是宁德时代重要的业务板块,2023年其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市占率为40%,连续3年位列全球第一;去年宁德时代储能电池系统营收同比增长33.17%至599亿元,占总营收的14.94%,从营收增速来看,储能电池系统快于动力电池系统;去年宁德时代储能电池系统毛利率为23.79%,同比上涨6.78%。从2018年到2023年,宁德时代储能业务的收入从1.89亿元增至近600亿元,已成为宁德时代的第二增长曲线。而在4月11日-12日峰会举办期间,比亚迪全新一代魔方系统MC Cube-T、远景动力EnPower智慧储能、欣旺达NoahX 2.0液冷储能系统、蜂巢能源飞叠短刀储能电芯+6.9MWh短刀液冷储能系统、南都电源690Ah超大容量储能专用电池、瑞浦兰钧345Ah问顶储能电芯+6.9MWh储能电池舱等众多代表最新技术的产品均重磅发布。

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在储能电芯领域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几乎均把业务延伸到了储能系统集成领域,试图以“一体化”布局打造完美闭环。而在储能厂商市占率比拼背后,则是产能、研发等综合实力的比拼。在技术趋势上,以储能电芯为例,今年300Ah+将迎来关键节点,渗透率将达30%-40%,取代280Ah成为下一代主流产品。而为了未雨绸缪,部分电池企业已展开500Ah+、600Ah+、1000Ah+、刀片电池等技术储备。在电芯容量提升的同时,5MWh+储能系统时代也已经到来,液冷方案正替代风冷成为主流的储能系统冷却技术。

新型储能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

新型储能正日益成为我国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推动能源生产消费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以及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

2020-2022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平均年增速达到136.3%。2023年,新增投运装机规模同比增长超过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530万千瓦/7768万千瓦时,较去年一季度末增长超210%。《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4》预计,未来两年,新增储能装机仍呈快速增长态势,将超额完成目前各省的规划目标。理想场景下,预计2030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313.9GW,2024-203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7.1%,年平均新增储能装机规模为39.9GW。另据中国物理与化学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预计,到2025年新型储能产业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到2030年预计接近3万亿元。一边是储能市场诱人的增长前景,一边是动力电池装车量增速放缓,电池企业加码储能市场已成不二之选。

今年1-5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为160.5GWh,累计同比增长34.6%。尽管增速仍然较高,但比之储能市场数倍的装机量增幅仍有不小的差距。不过,虽然前景广阔,但对于进军储能市场的动力电池企业而言,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由于近年来新型储能市场的快速增长吸引了大量资本蜂拥而至,导致赛道逐渐变得拥挤,入局者面临洗牌加剧、产能过剩等挑战。目前,从市场占有率和研发实力来看,我国储能电池行业头部企业为宁德时代,市场份额占比在30%以上;比亚迪、亿纬锂能、瑞浦兰钧及国轩高科等企业位于第一梯队,虽然与宁德时代相比仍有差距,但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市场份额占比在3%-15%之间,研发实力也较强;第二梯队企业有远东股份、德赛电池等,已具备一定的产品研发能力,但市占率低,市场份额占比在3%以下。

由此来看,储能电池行业的竞争格局与动力电池相似,“强者恒强”之势短期内难以打破。与此同时,自去年以来,储能行业电芯、集成系统价格不断下行,“腰斩”已然成为行业形容储能系统价格走势的常用词。在此背景下,更高性价比正成为行业一大竞争趋势。降本增效将成为2024年储能行业的“主旋律”,这将迫使储能企业不断提升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助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

在当前国内市场发电侧和电网侧储能商业模式不明确的情况下,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董扬建议,动力电池行业针对储能电池市场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关注电力行业改革和政策发展走向,关注其对储能电池性能要求和商业模式的影响;二是针对储能电池要求,加强产品研究开发,重点方向是安全性和循环寿命;三是利用当前市场环境比较成熟的国内用户侧储能和国外储能电池市场,锤炼产品和技术。也有业内人士建议,国内储能电池企业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要积极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实现国际化发展才是长远之策。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4年7月刊“供应链观察”栏目,敬请关注。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汽车纵横

排版:汽车纵横

       原文标题 : 万亿级新赛道呼之欲出,动力电池企业猛攻储能“蓝海”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