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补齐短板成为行业共识
一方面,动力电池厂商和车企都是动力电池原料价格居高不下的受害者。于此,国内动力电池产业链上的企业也开始追根溯源,向更上游方向布局。
当前补齐短板已逐步成为行业共识。无论是加工/电池企业向资源端延伸,还是矿山自建加工产能或与下游企业合作建厂,业内各方均试图打造自身业务的一体化协同,以提升行业竞争力。
早在2018年,天齐锂业就花费259亿元收购了智利锂业巨头SQM 24%的股份;还有宝马、大众集团、通用汽车、福特、特斯拉、雷诺、丰田等车企,对电池上游原材料投资21项,有16项涉及锂行业。
今年还有“宁王”先后发布了5个百亿级投资项目,据统计共已豪掷940亿元,在全球“扫货”锂电池基地项目。
基于当前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中国企业还正加快发展国内锂矿的开采提炼水平,包括强化在锂矿资源丰富地区的电力、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国内锂矿开发产能。
一旦国内锂矿的开采技术提升,能实现本土的自给自足,自然能形成一种制衡局面,打破锂价高位运行以及挟资源自重的局面。
有机构预测,中国国内锂资源自给率目前约30%,未来有望达到50%。而这20%的变化,将会给锂矿供应端带来深刻变化。
另一方面,锂电池可回收利用。8~10年以后,可能会有很多的动力电池回收再加工产业了,所以锂矿的红利期也就在未来5~6年左右。
据了解,目前行业内比较认可的、相对成熟的回收技术路线是物理法、湿法、火法三种回收技术路线。
上游矿产资源企业布局电池回收,具备技术优势,相比其他环节主体,金属收率更高,代表企业有华友钴业、赣锋锂业、格林美、腾远钴业等。
曾毓群曾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喊出了:“锂的回收率已达到了90%以上”。对此,天齐锂业相关负责人隔空“回怼”:“实验室应该能做到,但商业上还没见过”。
但未来几年,锂电池回收技术有望取得突破进展。据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设立的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有15000多个,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初步建立。
据“高工锂电”测算:2022年,国内锂电回收碳酸锂约为4万吨,2025年将达到15万吨。
总得来看,在国内供给不足,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定价权在海外的现状难以避免。新能源产业链会承压,但未来不会出现“卡脖子”现象。
- End -
原文标题 : 锂矿价格持续上涨的危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