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汽车“移情别恋”,宁德时代完成“美系拼图”

金刚新能源
关注

11月22日,2022通用汽车科技展望日在上海举行。发布会上,通用汽车中国总裁柏历表示,“通用汽车将在2025年底前在中国市场推出超15款奥特能车型。届时,通用汽车在中国的电动汽车年产能将超过100万辆,覆盖主流车型、豪华车型等。”

估计很多人不清楚,通用汽车其实是国内市场最早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外资车企之一(2011年“上海通用”推出赛欧EV概念车),只是像其它外资车企一样,通用汽车之前更多端着一个观望的态度。而从去年引进奥特能纯电动平台以来,即宣示着通用汽车正式发力国内新能源市场。

100万辆的销量目标表明,相比之前的试水性质,现在通用汽车准备大干一场。为了赢下这一场不能输的未来战争,通用汽车可谓做了充分准备,比如在最关键的电池供应方面,通用一改过去对LG能源电池的依赖,引入了全新且更靠谱的电池合作伙伴——宁德时代。

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五冠王”,实力毋庸置疑,接下来势必成为通用汽车转型中的重要推手。同样,在通用汽车的宏伟愿景下,宁德时代电池的装机量也将更上一层楼。另外,虽然还未挺进美国市场,但宁德时代却在中国市场已经成功拿下特斯拉、通用和福特三大美国电动车厂商,这为将来打入三者美国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

通用“移情别恋”

2010年底特律车展,通用汽车推出了著名的雪佛兰Volt混动车,而这台车所搭载的动力电池,正是来自LG能源(彼时称LG化学)。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通用汽车和LG能源开始建立合作关系,随后深度绑定,类似特斯拉和松下之间的关系。即便通用汽车后来试水国内新能源市场,也坚持使用LG能源的动力电池。

虽说通用汽车和LG能源彼此建立了深厚关系,但这些年双方的合作却难言成功。

在美国,除了特斯拉,通用汽车可以说是电动化的坚定推动者,相继推出了包括EV1、Volt和Bolt等明星车型,其中后两款都采用了LG能源的电池,然而结果却都以停产告终。其中Bolt及其衍生车型还发生了一系列自燃事件,一时震惊全球电动车行业,为此,LG能源向通用汽车赔付了上百亿元。

虽然自燃的损失有LG能源兜底,但整车产品的停产、及自燃名誉受损依旧得由通用汽车自己扛着。每一次失误,都包含战略成本,通用汽车转型艰难,电池问题难辞其咎。

2021年8月,在发生大面积召回并导致巨额损失后,通用汽车首席执行官玛丽·博拉表示,“该公司仍将继续与其电池供应商LG能源保持合作关系。”今年8月,外媒传出通用汽车和LG能源将共建第四座电池工厂。考虑到双方不太成功的合作历史,这个合作令外界费解,难道是因为以上赔付条约,才让双方一直保持合作关系?

站在通用汽车的角度其实不难理解,当时在美国市场有能力大批量生产电池的只有松下和LG能源,松下跟特斯拉已经绑定,LG能源几乎成为无法规避的选择,何况双方还有合作背景。

虽然在美国市场,通用汽车和LG能源的绑定存在一定无奈,但在中国市场,这种无奈则荡然无存,因为全球TOP10电池厂商基本都在中国。当然,能够满足通用汽车的高技术标准、高产能要求的电池并不多。而就结果来看,通用汽车选择了宁德时代,这也在意料之中。

对于通用汽车和宁德时代这一层合作关系,外界知之甚少,他们以为双方合作还在洽谈中。实际上,双方的合作早已落槌。

据悉,早在2018年9月,上汽通用便与宁德时代在上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协议表明,未来双方将携手在汽车电池技术领域开展积极探索,并就上汽通用下一代新能源电池的研发进行深度合作,此举为上汽通用的新能源战略注入了全新动力,将进一步助推企业新能源车型的快速发展。

2020年6月4日,柏历再次对外透露,“对于其全球化战略中异常重要的中国市场,正在与中国本土供应商展开合作,比如宁德时代,以加速第三代全球电动车平台在华落地。”之所以与宁德时代合作,柏历对媒体解释称,“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和合适的研发方式是我们为中国消费者提供合适电动车产品的关键。”

目前,宁德时代电池已经成功搭载通用汽车旗下品牌系列车型,包括别克VELITE6、凯迪拉克首款奥特能车型LYRIQ、以及即将推出的别克首款奥特能车型Electra-X量产版等车型。

近日,Electra-X量产版登陆工信部,其单体电芯生产商为时代上汽动力电池有限公司,而时代上汽正是宁德时代和上汽的合资电芯企业,前者持股51%,后者持股49%。

按照规划,上汽通用将在2025年前推出15款奥特能车型。从上汽通用目前披露的几款奥特能车型来看,其背后都有宁德时代的身影,反观LG能源,则已消失。如果说前些年日韩电池在国内发展受限是因为电池白名单,那么这些制约现在都消失了日韩电池为何还无法崛起?

归根结底,不论是技术路线的正确性,还是成本等优势,日韩电池已经被国产电池完成超越。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虽然日韩电池在国内市场竞争力愈发被削弱,但在全球其它市场依然有一定话语权,这背后的原因,并不是它们的竞争力更强,更多是它们的国际化推进更早、布局更深。未来,伴随中国动力电池厂商纷纷闯出国门,市场势必将迎来洗牌。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