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价比中创新航,为何成了宁德时代的眼中钉?

派财经
关注

宁德时代无效反击?

对于中创新航的釜底抽薪,宁德时代自然不会坐视不理,连续的专利侵权和不当竞争申索,足以表明宁德时代阻击中创新航的决心。

单从数额来看,宁德时代前后总计6.48亿元的索赔金额,对性价比至上的中创新航来说是一笔大钱。招股书显示,中创新航去年才首次实现盈利,2019年-2021年中创新航分别亏损1.56亿元、亏损0.18亿元、盈利1.12亿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比起让对方割肉,宁德时代还有更重要的目标。一位锂电行业资深人表示,“宁德时代本意可能也不是胜诉,而是拖慢中创新航的上市进程,如果这样中创新航后面压力就会很大,因为他们最后几轮融资都是有时间期限的。”而这样做得目的很明确,就是在融资上卡住中创新航,让其无法按计划扩充产能,拖慢其成长速度。

中创新航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中创新航年度营业收入分别为17.34亿元、28.25亿元和68.1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98.28%,成为了“全球增长最快的动力电池企业之一”。在这一势头面前,宁德时代有足够的理由焦虑,尤其是动力电池科技含量并没有那么高的大背景下。

今年5月份,前国金证券分析师裴培在自己的朋友圈,质疑动力电池行业的高科技属性。而其主要依据,是行业龙头宁德时代的研发费用和研发人员总数并不高,根据各家的财报数据,2021年宁德时代的研发支出为76.9亿元。作为对比,互联网行业的小米研发支出132亿元,美团167亿元,百度221亿元,腾讯518亿元,阿里巴巴578亿元。至于研发人员数量,宁德时代也同样落于下风。

另一个为人质疑之处则是“直接材料成本占比过高”。通常而言,附加值最能体现企业技术水平,然而,从宁德时代的数据来看,从2017年到2020年,其直接材料在电池成本中的占比高达90%左右;而中创新航2019-2021年,其原材料成本分别占销售成本的77%、76.1%和84.2%,占比也不低。

从这个角度讲,动力电池企业更像是制造业里的来料加工。一位业内人士更表示,电池就是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粘结剂等材料的组合,不同电池主要就是换配料表,“好比炒菜放1勺酱油还是2勺”。而电池加工,“就像炒菜时的火候”。只要菜谱、火候都会了,就能复制出来。

简言之,造动力电池并没有那么难,中创新航就曾在广汽的帮助下实现了成功逆袭。早在2017年,为了确保供应链安全,广汽就开始扶持二供中创新航,彼时,广汽本身就有一定的电池研发能力,电池团队有近百人,清一色清北(清华北大)博士,而且还在广州黄浦区建了一条电池试制线。

双方加班加点捣鼓了一年,愣是在从未涉足的三元电池领域,解决掉了广汽 2000 项整改意见,中创新航建立起了量产和质量体系,进而成了宁德时代最有力的竞争者。

如果将眼光再放宽一点,包括特斯拉、长城、蔚来、大众等几乎毫无动力电池技术积累的整车厂,也开始频繁跨界涉足动力电池的生产与研发,而且就目前来看,特斯拉的4680电池和蔚来的50度半固态电池都已在短期内获得成功。

以此来看,动力电池的技术门槛并没有看起来那么高,这也就部分解释了为何在体量更大、技术优势更强的宁德时代面前,中创新航与后来者们仍然能够如此突飞猛进。如果说上述企业的电池进步都是靠专利侵权和不正当竞争实现的,显然很难令人信服。

因此,突出性价比的中创新航等玩家上位,有可能在动力电池领域再度掀起价格战,而这对毛利率从2016年 43.7%降到2021年26.3%的宁德时代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市值万亿的“宁王”未来只怕将王位难保,这也是后者精准狙击的最根本原因。

眼下,宁德时代的阻击计划已经告一段落。随后而来的将是中创新航15亿美元的上市融资和500GWh产能规划落地,届时,两者的竞争只能靠硬实力决胜负了,这或许又将是新的内卷的开始。

       原文标题 : 性价比中创新航,成了宁德时代的眼中钉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