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化学储能处于大爆发前期,不只是巨头的游戏,创业者有三大机会。
作者 | 王贺
在碳中和的风口下,一个万亿级的商业机会来了。
国家发改委近日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个省份明确了配套储能设备的规格要求,并明确规定配储比例与配置时长要求。
在政策扶持和碳中和的背景下,储能领域已经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一个万亿市场正在起飞。
光大证券预测,到2025年,我国储能投资市场空间将达到0.45万亿元,2030年增长到1.3万亿元左右。
储能技术按照类型来分主要分为机械储能、化学储能、电磁储能和相变储能等。其中化学储能又包括电化学储能和超级电容器储能。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机械储能和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电站、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都属于机械储能技术,投资成本相对较高。
在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中,电化学储能的应用范围最广、商业化成熟度最高。电化学储能电站,是通过化学反应进行电池正负极的充电和放电,实现能量转换。
安信证券分析师邓永康测算,2025年全球电力系统用电化学储能市场规模预计超 5000 亿元,商业前景广阔。
这个巨大的市场机遇也得到了资本市场的极大关注。据睿兽分析不完全统计,近半年来,储能领域的融资多达135笔,累计融资金额超470亿元。红杉资本、高瓴创投、IDG资本、春华资本、源码资本等多家投资机构紧密布局参与其中。
“投资本身应具备前瞻性,储能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领域。”春华资本创始合伙人汪洋表示。
不过,业内人士的看法却相对谨慎。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认为,电化学储能前景可期,但大规模商业化,还有很多根本问题需要解决,“创业者投资需要谨慎。”
01
缘何受资本热捧?
当前,全国各地电力辅助服务市场还在发展初期,投资回报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电化学储能缘何突然受到资本热捧?
“主要是政策的力挺、市场刚性需求的驱动、企业投资扩产意愿增强,增强了资本投资的信心。”于清教说。
近一年内,政策层面数次明确储能产业的发展方向及目标。
2021年7月23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明确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健全新型储能价格机制等问题。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其中指出,要加快推进储能规模化应用。
目前全国超过20个省市发布了新能源配置储能政策,以及相应的储能补贴或鼓励政策。
例如,广东肇庆高新区对区内企业建设储能、冰蓄冷项目,建成使用后给予150元/kW补贴,每个区内企业最高补贴100万元;濮阳提出给予设备投资额度超过3000万元的,给予设备投资额的10%补助,由此推算,补贴资金至少有300万元。
政策力挺下,市场的刚性需求逐渐显现。
2021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34亿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76.1%。与2018年的26.7%相比,提升近50%。
可再生能源发电存在固有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导致弃风弃光现象,增加供需不匹配程度且影响电网 稳定性,储能技术可平抑电能供需矛盾,提高风光消纳维持电网稳定,是新能源发展的必需环节。
储能的本质是平抑电力供需矛盾。当前储能的应用场景可分为电源侧储能、电网侧储能和用电侧储能三大场景。“碳中和”政策引发储能增量需求。随着储能的刚性需求逐渐显现,多省相继出台新能源储能设施强制配套政策。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认为,近期电化学储能受到资本市场热捧,主要还是受到电源侧风光强制配储,以及销售侧(用户侧)峰谷电价差拉大驱动。
前者有政府补贴,后者会带来峰谷电价差套利机会。
各省政策均对储能配置的装机规模、储能时长等提出明确要求,并鼓励社会资本投建储能、风光储项目。例如湖北要求风储项目配备的储能容量不得低于风电项目配置容量的10%,且必须与风电项目同时建成投产;山东明确储能配置规模按项目装机规模的20%考虑,储能时间为2小时,与项目本体同步分期建设。
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不断提高,加之电动汽车、电采暖、智能化家用电器等新型用电负荷大量涌现,我国电力供应结构和电能消费方式出现较大变化,峰谷电价应运而生。
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公司陆续公布28省市区2022年2月电网代理购电价格,江苏、浙江、广西、河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宁夏、青海、天津10省市的电价差呈现上涨,有18省市峰谷电价差超过0.7元/度。
政策与市场需求双管齐下,让储能领域的玩家们看到了巨大商机,投资扩产动作不断。
目前,电化学储能领域有三类玩家,以动力电池企业为主,同时包括少数消费电池企业和传统通信企业。
《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1》显示,2020年中国新增投运的电化学储能项目中,储能技术提供商装机TOP10依次为:宁德时代、力神、海基新能源、亿纬动力、上海电气国轩新能源、南都电源、赣锋电池、比亚迪、中航锂电和国轩高科。
2020年,宁德时代储能业务占营收比重已经提升至3.86%,储能系统增速迅猛,2021年上半年储能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27.36%至46.93亿元。随着电化学储能市场放量,储能业务有望成为宁德时代第二“增长曲线”。
电化学储能领域有玩家疯狂布局,犹如给投资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为了真正意义上实现‘碳中和’,人类需要利用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这几类能源都属于典型的间歇性能源,必须依赖储能才能在需要时释放电力。”汪洋认为,储能对于推进“碳中和”目标达成的战略意义非同小可,这样的“要塞”领域也自然会赢得投资机构的关注。
储能产业目前正处于商业化、规模化应用的初期。储能还需要不断打磨产品,技术和金融模式,在确保安全运营这个重中之重的前提下,获得商业上的充分可行才会最终获得规模性的突破。对此,春华资本的汪洋充满信心。
在储能领域,春华资本的投资逻辑是,新能源和碳减排不仅体现在能源的供给端和使用端,还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处于能源产生和使用中的存储阶段,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新型固态电池都处于这样的储存端。
秉承这样的投资逻辑,春华曾投资了远景电池、辉能科技等企业。
在项目的选择上,“我们看重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生态圈的能力和持续降本能力。例如,远景在风电技术、风电和能源数据计算、动力电池、储能电池领域形成了充分的生态圈解决方案的能力。企业的研发能力和产品能力将成为其强有力的护城河,在成熟市场中逐渐展现出难以被超越的落地能力。”汪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