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联万物,眼前一片鸿蒙,华为如何做好从手机到汽车的这惊险一跃?

伯虎财经
关注

伯虎点睛:车联万物,眼前一片鸿蒙。

文 | 唐伯虎

2021年,手机已经卷到折叠屏上。这年底,华为借着发布折叠屏手机给自己的鸿蒙汽车“AITO问界M5”打了一个1小时的广告。

从当初以手机为中心的“1+8+N”物联网战略,到现在以汽车为中心的“车联万物”构思,手机沦为嫁衣,汽车被摆到了舞台中央。

华为唯一未变的是建立鸿蒙生态的决心。

在汽车销量惨淡的情况下,鸿蒙生态是实还是虚?华为又如何做好从手机到汽车的这惊险一跃?

        造车门前,几步之遥

问界M5是一款由华为与赛力斯合作生产的SUV车型,不同于两者之前合作的赛力斯SF5,问界M5有了一个新的品牌名字“AITO”,定位高端电动车市场,有25万、28万、32万三个价位。

(问界M5 图源:网络)

这款车是华为目前为止,介入最深的心血之作,并让人觉得有造车嫌疑。

首先,AITO的核心是华为的鸿蒙生态,问界M5则是首款搭载了HarmonyOS智能座舱的车型,车机上有车载音响等硬件,并标有华为logo。

其次,在动力系统上,问界M5采用了与理想ONE一样的增程式路线,而且用的是华为研发的DriveONE纯电增程平台。

近日,余承东接受媒体采访时候提到,华为参与到了问界M5的产品造型、内外饰设计及品牌营销的各个环节。

此前也有媒体报道,华为一手包办了问界M5的规划、设计、营销等各个环节,而赛力斯在这里只能承担一个生产制造的工具人角色。可以说除了四个轮胎和车架,华为基本全包了。

不过,在问界M5发布后,合作方赛力斯的母公司小康股份连续两日跌停,相比汽车发布前几日77.77元的最高价已经跌去了37.9%(1月11日)。

市场不看好这款新车也有原因,问界M5除了鸿蒙智能座舱,其它方面乏善可陈。

发布会上一些关键的数据没有公布,没有激光雷达,L2级辅助驾驶,但价格又提到了25万到32万的高端电车红海。这个价位不管面对的是小鹏P7、特斯拉Model 3,还是前一周刚发布的蔚来ET5(25万起),都丝毫看不到问界M5的优势。

有趣的是,就在元旦假期期间,中国证券报去实体店探访,华为门店销售人员透露,问界M5在发布后的96小时内(4天),全国预定量已有6500多台。

不管消息的可信度如何,这种股市走向、媒体评价与“现实”形成的落差,值得回味一番。

2021年4月上市的塞力斯SF5,作为华为与赛力斯合作的第一款车型,余承东出面为其站台,市场关注度也很高。当时有一个不明来源的消息说,“开售两天后订单突破3000辆,短短一周就超过了6000辆。”然而,乘联会的数据出来后发现,赛力斯SF5上市前两个月的销量分别为129辆和204辆。

这次问界M5的出现,是华为对前一款车赛力斯SF5的一次新的尝试和突破。可以这样说,销量不争气的SF5,已经把华为逼到了造车的门前,几步之远。华为企图通过加大自己的介入程度,增强用户的信心,以改善过去汽车惨淡的销量。

但华为不造车的口径依然没变,问界M5的销量由市场验证即可,现在更需关注的是,一直在造车门前徘徊的华为已经滋生了一些隐患。

        公司与员工的分歧点

2018年,华为在内部社区发布一份决议,表明华为不造车、为车企造好车的决心。文末备注了“有效期3年”。

如今3年已过,新年伊始,余承东再次表明华为的路线,“华为通过赋能车厂,帮助车企造好车这种合作新模式,帮助他们打造成盈利能力最强、商业最成功的车企。”

(问界M5上印有华为logo的音响 图源:网络)

然而下面的员工已经没有耐心了。

2021年11月,有消息称,华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前身是2012年成立的车联网实验室,以下简称“BU”)首席功能安全专家佘晓丽已经离开,加入蔚来汽车。

同月,极氪汽车确认,原华为自动驾驶团队创始人、自动驾驶研发部部长陈奇已经加入极氪,负责自动驾驶业务,向CEO安聪慧汇报。

过去半年,从BU离职的关键人物有姜军(地图与数据负责人)、张晓洪(智能驾驶产品项目群总监)、彭学明(融合传感负责人)等。不少工程师、员工也离开华为,选择去极氪、上汽、小鹏等车企。

员工出走的原因也很简单,不管是做零部件供应,还是提供整套的汽车解决方案,都依赖汽车,如今华为不造车,唯一的方式就是找到车企合作,然而目前,华为合作的几款车都收效甚微。

截至去年11月,华为与赛力斯合作的SF5,累计销量7080辆,华为与北汽合作的极狐阿尔法S,销量更惨,只有2100多。此外,知道赛力斯扶不起后,华为独立出高端品牌“AITO”,为了把资源给到这款新车,SF5停滞预订,赛力斯陷入了“变相停产”风波,很多人买SF5是基于对华为技术和品牌的信任,这进一步损坏华为品牌的信誉。

此外,对于华为造不造车,高层内部也存在分歧。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曾对媒体表示,面对华为不造车的决定,“我们老余(余承东)就不服气,但老余只有一票。”

或许不造车更符合华为当下的整体利益,但对于想要事业发展的员工来说,造车显然更符合自己的利益,尤其是目前,零部件集成商前途暗淡的情况下,跳槽车企成了员工的最佳选择。

总体来看,华为不仅没能帮助车企卖好车,自己的汽车团队也出现内患。技术人员不断出走车企,一来自己的技术研发实力会出现下滑,二来也是在挤压自己的零部件供应商的市场份额。

如果这次问界M5还是销量惨淡,那么首先耗干的不是华为的资金,而是底下的员工。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