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亿融资、双电池巨头定点!小鹏汇天“起飞”加速

OFweek锂电网 中字

未来的天空之争,本质是产业生态的战争。

近期,广东汇天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小鹏汇天”)动作频频,引发行业内外高度关注:先是相继向亿纬锂能、孚能科技下发定点合作,紧接着又宣布签下12.6亿元银团贷款,标志着小鹏汇天正加速构建“技术-资本-供应链”的生态闭环。

那么,飞行汽车离我们还有多远?小鹏汇天如何搅动万亿赛道?

融资“输血”

据小鹏汇天4月1日消息,近日,其与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签约,五家银行联合向小鹏汇天提供12.6亿元银团贷款,用于支持小鹏汇天飞行汽车智造基地的建设。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信银行为本次银团贷款的联合牵头行。

据悉,这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大一笔用于飞行汽车生产的银团贷款。

飞行汽车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研发周期长、资金需求大、产业链条长,电池、飞控系统等核心技术均需长期投入。此次银团贷款的落地,彰显了金融机构对低空经济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将为小鹏汇天提供大额、稳定的资金供应及有竞争力的资金成本,为小鹏汇天实现“陆地航母”2026年量产交付目标注入“强心针”。

供应链“造血”

在获得巨额银团贷款的之前,小鹏汇天在供应链布局上也迈出重要步伐。

3月18日,亿纬锂能公告,近日公司收到小鹏汇天的供应商定点开发通知书, 将为小鹏汇天提供下一代原理样机低压锂电池。

3月20日,孚能科技也公告,公司正式获得小鹏汇天的定点开发通知书,成为其下一代飞行汽车原理样机的高压动力电池、高压连接器及低压连接器的核心供应商。

不仅如此,维科网锂电还注意到,同样是在3月,中创新航电池助力小鹏汇天“陆地航母”飞行体在黑龙江-20℃环境中完成近百项极端测试,包括满载巡航、动力失效模拟等极限场景。测试数据表明,其电池在极寒下仍能保持高效充放电平衡,热管理系统确保电芯温度均匀,避免性能衰减。

对于小鹏汇天而言,与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和孚能科技的合作至关重要。续航能力是飞行汽车能否实现商业化落地的核心指标之一,且飞行汽车的电池需同时满足需同时满足航空级安全标准、高能量密度至350Wh/kg以上、极端温度稳定性等需求,这远超普通电动汽车的技术指标。

通过与这三家在电池领域具备深厚技术积累和丰富生产经验的企业合作,小鹏汇天能够在电池技术应用上获得有力支撑,保障其飞行汽车产品在动力性能、续航里程等方面达到更高标准,提升产品竞争力,加速推进飞行汽车的量产进程。

而对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和孚能科技而言,切入飞行汽车赛道一方面是提前抢位交通领域电气化的下一个“爆点”,另一方面也是加速迈向高端制造的加速器——飞行汽车领域对电池

性能的极致要求,或将倒逼企业突破现有技术天花板,进而反哺电动汽车业务。

搅动万亿赛道

小鹏汇天的前身是2013年由创始人赵德力创立的东莞市汇天科技有限公司。2020年,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及小鹏汽车对其进行投资、控股,正式成立广东汇天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小鹏汽车生态企业的重要一员。

通过在飞行汽车领域步步坚实的探索,小鹏汇天已成长为亚洲规模最大的飞行汽车公司,团队成员超过1300人,其中85%是研发人员;全栈自研的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在去年珠海航展上进行了全球首飞,已收到接近4000台的预订订单;全球首个用流水线生产飞行器的量产工厂已在去年10月动工,规划年产能1万辆········

那成绩斐然的小鹏汇天下一步会怎么走呢?其已经给出了明确的“打法”:

2025年,实现量产工厂的竣工投产和TC取证。小鹏汇天飞行汽车智造基地坐落于广州开发区,规划年产能1万台,用于生产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的飞行体部分,计划于今年10月竣工投产。

2024年3月21日,小鹏汇天“陆地航母”飞行汽车的飞行体(代号:X3-F)型号合格证(TC)申请正式获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管理局受理;9月19日,首次型号合格审定委员会(TCB)会议在广州举行,标志着X3-F全面进入适航审查阶段,预计今年完成TC审定。

2026年及未来,则是努力实现“陆地航母”2026年量产交付目标,并逐步走向全球。具体来看,小鹏汇天计划在2026年实现全球首款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交付;同步研发长航程、高航速通勤飞行汽车,实现空中通勤;未来计划逐步进入全球市场。

此次定点与融资,不仅是小鹏汇天为自身商业化铺路,更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低空经济已从概念期进入“真金白银”的落地阶段。当飞行汽车企业、金融机构、电池厂商形成合力,飞行汽车或将从蓝图加速驶向现实。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这片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交汇的万亿级新蓝海蕴含着巨大市场机遇,小鹏汇天作为飞行汽车领域的佼佼者,若能在2026年兑现量产承诺,或将掀起一场天空经济的“圈地运动”,并或将助力小鹏汽车成为全球首个打通“陆地+低空”出行场景的科技企业。

但要从技术可行到商业可行,挑战同样明显:适航认证体系尚未完善、空域管理规则待突破、公众接受度培育需时……这些注定了飞行汽车乃至整个低空经济的商业化之路必然伴随市场、技术、政策等的多重博弈。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