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裁到大动脉的爽文情节并未发生在现实中。近期,韩国锂电池巨头LG新能源在南京的工厂被爆出大规模裁员。 11月3日,LG新能源作出回应,称这属于正常经营情况下的员工调整,目的是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优化产线安排,以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大厂,又是蒸蒸日上的锂电行业,裁员依然不可避免。更令人疑惑的是,不止LG新能源一家,横向来看,同业务阵营的全球第四大电池制造商SK On在第三季度早已开启裁员模式,有”欧洲宁德时代“之称的瑞典电池制造商Northvolt也在售卖资产;纵向来看,同属新能源领域的三家西方老牌逆变器企业纷纷裁员、停产。 这些新闻开始让人怀疑:新能源是否已经走上了下坡路?或海外的新能源企业遇到了什么共同问题?
由果及因
LG新能源的问题,可以说是当下爆雷不断的新能源企业的一个缩影。
LG新能源在南京生产基地共有三家工厂,产能共计62GWh,并计划到2025年将产能扩大至145GWh,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与前一段时间也被负面消息缠身的蜂巢能源,并称当地“两个大厂”。
今年以前,LG新能源的问题还如同一座冰山,只有水面上的一角隐约浮现。就在去年12月,LG新能源的3家工厂还入围了“2023年江苏省绿色工厂”名单。但还是这同样的三家工厂,今年就被实施了“裁员增效举措”。
据华夏储能报道,今年10月底LG能源在发布前三季度财报后,曾对外透露了其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业务的远期战略。三大举措包括“积极调整运营,加强研发投入,扩展业务组合”。
如今看来,裁员应对的,便是“积极调整运营”。简单六个字的背后,实际上与财务、市场、竞争都有密切关系。
LG新能源的财务危机并非突然到来今年二季度,LG新能源上市以来出现首次季度亏损,营收和利润双双下降。其中,营收下滑了30%,降至6.16万亿韩元(约合332亿元人民币),亏损约240亿韩元(约合1.2亿元人民币)。而第三季度的数据也没有好转,据LG新能源财报显示,公司第三季度的整体营收为68778亿韩元,同比下降16.4%。营业利润为4,483亿韩元,同比下降38.7%。财务数据本身已经具有滞后性,连续两个季度表现不佳,让LG新能源的经营更蒙上阴影,做出调整或许也是对财务数据的对应。
市场需求的急剧放缓,是LG新能源乃至其它新能源企业的根本原因。曾经,LG新能源与多家美国汽车制造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其中包括特斯拉、通用汽车在内的知名品牌,但稳定的合作却扛不住需求的减弱。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欧美市场的电动汽车销量增长率已从去年的36%大幅下降至略高于20%的水平,特别是在美国和欧洲地区,需求放缓的趋势尤为明显。
去年11月,LG新能源与福特汽车便表示,由于电动车需求增长放缓,已取消了与土耳其Koc控股公司在土耳其合资设立电池厂的计划。今年6月,LG新能源宣布将暂停建设美国亚利桑那州工厂储能系统(ESS)电池生产线,后续将“专注于优化运营”。公司的订单数量减少导致其业绩下滑,项目投资随之缩减。
行业竞争的加剧,同样也推动着裁员的风潮。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竞争激烈,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等中国企业随之崛起,凭借着成本优势和技术创新,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也给LG新能源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同时,中国二线电池企业的崛起,LG新能源在国内市场份额被一再压缩,今年前10个月更是仅剩1.44%,主要依赖特斯拉中国的订单。竞争对手的不断进步,LG新能源为摆脱颓势,只能被迫走上裁员之路。
裁员漩涡
LG新能源所遭遇的困境只是新能源行业的一个缩影。裁员不仅让员工认清了“新能源更难养老”的现实,更给无数走上裁员之路的企业上了一课:不要等到财务数据反应过来后,才不得不走上降本增效、业务转型的路径。
诸多国外知名企业也都深陷经营压力的沼泽,不得已选择裁员这一措施。
2月22日,一名汽车博主爆料称,某知名电池厂开启大规模裁员,其前身是某北方车企动力电池事业部。几个关键词一出,几乎可以锁定是蜂巢能源。5天后,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在微博上发布2024年三个核心战略任务,在“高质量经营变革年”任务中提到,要“对产业布局进行收缩”“加大实施末位和绩差人员淘汰”“减人增效”,算是正面回应了传言。
有消息称,重庆赣锋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日前发布对内通知,通知称由于订单减少、产能下降,经公司管理层研究决定,自2024年8月7日开始全面停工停产,全员进入放假状态,假期结束时间为2024年10月31日,假期时长近3个月。
上文中提到的SK On在经营数据上,也显示出了下半年盈利的疲软之态。从全球范围来看,SK On的市场主要分布于欧洲和北美,客户同样覆盖了知名车企,如通用、福特、现代和大众等,因此,也与LG新能源一样面临着市场需求减缓、份额遭遇挤压的困境。
4月,美国知名光伏企业SunPower宣布将裁员超25%,公司首席执行官表示出无奈,提到市场复苏速度慢于预期。
8月,总部位于以色列的SolarEdge就宣布其首席执行官Zvi Lando离职,当时该公司正在努力从连续下降的季度收入和出货量中“恢复过来”。
上上周,德国生产商SMA Solar表示,作为其“重组”工作的一部分,它将在2025 年底前裁员1100人,而前一周,总部位于美国的Enphase宣布裁员500人,并放弃其在墨西哥工厂的制造合同。
这些新能源企业寻求的“瘦身”,或许称为“割肉”更加恰当。裁员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管理效率,但沉重的经营负担,则需要断臂求生,甚至大船掉头,才能让企业渡过危机。
今年以来,LG新能源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能调整,同时还称,“为最大化获得本地制造政策红利,将于明年起在美国开始储能电池生产。”
据了解,LG新能源在美国已经建立了多个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不久前,LG新能源位于美国的子公司同美国电动车商Rivian签署为期5年的电池供应协议。
裁员不是唯一的解药,却是企业发展阵痛中的止痛药。而新能源大厂们锂电市场在低价竞争下的种种“爆雷”,也映射出产能过剩和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双重夹击下的生存困境。
原文标题 : 亏损、停工、裁员,爆雷不断,这些锂电巨头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