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轩高科正在经历低谷。
先是在刚刚过去不久的财报中,国轩高科增收不增利,净利率大幅下滑。
10月27日,国轩高科发布三季度业绩。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65.4亿元,同比增长12.98%,环比降低18.88%;归母净利润为0.83亿元,同比降低2.8%,环比降低37.7%。净利率同比下滑了0.11个百分点到1.83%。
净利率下滑点数不多,但在二级市场上,国轩高科的表现令人担忧。11月7日,全球动力厂商装机量中,国轩高科表稳实虚。
国轩高科在全球装机量排名中仍然维稳在第8名,但是与头部企业不同的是,其装机量上升的同时,市占率却下降了。
这意味着动力电池市场正在被头部厂商不断蚕食,而留给二线厂商的蛋糕已经不多了,甚至正在缩水。
01
被波及的二线厂商
目前,动力电池市场“马太效应”明显:头部市场占比过大,尾部比重较小,且近期呈现越来越小的趋势。
以国轩高科为例,近年来,国轩高科的装机量一直在上升,2020年到2022年装机量分别为2.4GWh、6.4GWh、14.1GWh,市占率也稳步提升,分别为1.7%、2.1%、2.7%。
反转出现在2023年,与之前相比,国轩高科的装机量仍在提升,2022年前三季度为9.9GWh,2023年前三季度为10.6GWh;但是市占率却开始下滑:2022年前三季度为2.9%,2023年前三季度为2.2%。
市占率同样下滑的还有亿纬锂能和欣旺达。
在相同市场条件下,头部厂商的市占率还在稳步增长,但是二线厂商的市占率已开始下滑。这意味着,动力电池的发展空间已被局限。
全球装机量排行榜中,排名6-10的动力电池厂商已是如此,中小厂商的境况更令人担忧。
02
寒冬已来
动力电池的“寒冬”最初显露在今年春天,在电池厂生存状态上初现端倪。
先是中小厂商不断关闭电池生产:2月份,珈伟新能不再将锂电池生产作为未来发展方向,相关的锂电池制造已经停产;5月份,松下株式会社旗下公司松下蓄电池(沈阳)工厂宣布将全面停止生产,进入解散清算程序并不再开展任何经营活动。
一直排名第六的中创新航也受到波及,今年5月末,解约了近2000名应届生。一线员工的体会更为深刻。据相关员工爆料:原先可以一个月不休,底薪、绩效、加班费、补贴等加起来,基本上能拿到七八千的工资。但今年以来,由于订单减少,员工的加班时间有了限制,不少员工被要求上六休一甚至上五休二,相应的,所得薪酬也大打折扣。
业绩上的表现更为明显。头部厂商宁德时代、比亚迪以净利润突破百亿元的成绩遥遥领先,其余厂商诸如亿纬锂能、杉杉股份、欣旺达的利润仅为34.24亿元、12.02亿元、8.03亿元,净利润TOP3出现明显断层。
除此之外,多家二线厂商出现净利下滑情况。三季度,国轩高科2023年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2.82%;亿纬锂能净利润同比下降2.53%;杉杉股份净利润同比下降45.58%。孚能科技甚至出现净亏损15.63亿元的情况。
就业绩下滑原因,不少厂商表示,受行业上游材料的价格波动、同业竞争加剧及叠加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等因素影响。
03
淘汰赛下
这几年,新动力电池项目建设速度不可谓不疯狂,巨量的扩产计划带来了产能过剩和价格战的隐忧。
2022年以来动力电池的实际产量已经远超装车量,去年动力电池累计产量是累计装车量的1.9倍。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293.6GWh,而同期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仅为152.1GWh,以此计算,上半年动力电池库存增加了141.5GWh。
除此之外,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补贴取消,销量可能达不到预期,这可能会造成电池需求不及预期。
面对行业大环境的变化,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曾判断,预计最晚2024年全产业链将出现产能过剩。
目前,厂商均在寻求出路。有多位资深业内人士表示,年内动力电池行业会出现剧烈的结构性调整,电池行业的下一个风口在出海与储能。
出海方面,宁德时代、国轩高科、远景动力、亿纬锂能、蜂巢能源、孚能科技、当升科技、新宙邦、科达利等众多锂电产业链企业都在加快海外建厂步伐,为海外客户就近提供配套。
储能布局方面,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中创新航、雄韬股份等电池企业早有布局。据高工产业研究院不完全统计,仅2022年储能电池相关扩产项目(部分涉及动力储能一体化产能)已达26个,投资额合计超过3000亿元,产能达820GWh。
但如今,储能价格越来越卷,出海条件越来越严苛,如何在这场淘汰赛中生存是厂商需要思考的,或许动力电池的市场之战才真正开始。
原文标题 : 动力电池淘汰赛开始!二线厂商夹缝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