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创!宁德时代“零辅源”光储黑科技来了!

OFweek锂电网 中字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全球正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其中,作为主力电源之一的光伏电站迅猛发展,装机量迅速上升。但光伏发电仍存在“靠天吃饭”的缺陷,存在间歇性和波动性,大规模接入电网及消纳仍有诸多困扰。

历经十几年的发展检验,储能已经成为调节光伏波动改善并网特性的核心技术,且“光伏+储能”被视为实现碳中和的终极方案,在解决“弃光”、并网消纳等问题上被寄予重望。此外,配置储能设备,还可有效改善光伏电源的并网特性,降低电力设备损耗。不过,受到系统架构约束、辅源用电等因素影响,传统光储系统面临运行效率低下、运维复杂等问题。

那么,如何有效控制光伏发电,确保光伏发电稳定性?怎样的光储融合才是最优选择?

针对行业痛点,宁德时代一直在积极攻克行动。5月24日,宁德时代在SNEC光伏大会暨(上海)展览会发布全球首个零辅源光储融合解决方案,光与储实时联动,实现毫秒级功率控制,保障电力平滑输出,同时充放电效率提升10%。

image.png

什么是零辅源

众所周知,光伏储能电池一般安装在户外,在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的过程中,输出功率仍然面临着温度的制约,需要配备辅助电源进行冷却,且辅助电源对体积、效率、成本等都有着很高的要求。

针对辅助电源这一额外支出和消耗,宁德时代持续引领光储技术创新。其光储融合系统通过高温电芯技术结合自加热技术,实现系统自主控温,无惧寒暑,无需冷却系统及外部辅助电源,摆脱储能电池对辅助电源的依赖,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开启0辅源光储融合新时代。

 同时聚焦材料、电芯到产品的研发全链条,通过构建一体化零辅源光储融合解决方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三年磨一剑,最优光储融合解决方案

经得起检验推敲的产品才能真正走进市场。历经三年潜心打磨,宁德时代才推出零辅源光储融合解决方案,助力电网主动支撑、功率波动抑制、调峰等功能的实现,为市场提供最优的光储融合解决方案。

据悉,零辅源光储融合解决方案由“光伏组件、储能电柜、光储变流器”三大模块共同组成:在光伏组件接收太阳光并将其转换成电能的同时,储能电柜可根据实时需求参与电能的存储或释放;光储变流器可将光伏组件及储能电柜的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传输至电网。

基于材料体系创新与系统结构创新的双重突破,三大模块可实现高效配合,实现储能系统运营效率、响应速度、使用寿命、耐用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全面提升,真正实现光储同寿,保障光储系统全生命周期安全可靠运行。

在储能电柜模块,宁德时代配备了业内首款长寿命高温电芯,系统循环寿命可达15000次。

高温电芯技术为宁德时代独创,采用耐高温石墨负极材料及特质的电解液配方,电芯在超过35℃的条件下依然保持良好的衰减特性,有效提高储能系统高温环境自适应,无需冷却及辅助电源,降低传统冷却系统带来的至少5%的综合效率损失,实现免维护。

同时,区别于传统的外部加热方式,该电芯采用更先进的电芯自加热技术,通过脉冲电流,实现电芯无伤害均匀加热,并且在加热过程中,不存在热传递损失,进一步提高光储系统综合效率和稳定性。

在光储变流器模块,宁德时代为每一个组串式光储变流器都配备了储能电池,对光伏组件输出功率进行实时调节。

与此同时,宁德时代首创本地能量管理系统(Local EMS),搭载于每一个组串式光储变流器中,一方面可实时与上层管理系统通讯,另一方面可实时识别储能电池能量分配需求,实现毫秒级响应,输出功率“零”偏差。

此外,该系统还可实时感知辐照强度,实现储能自适应运行,并根据光伏组件与储能电池状态,动态调节母线最佳电压,最大化提升发电效率。

image.png 

总结

目前电网仍存在峰谷电价差扩大,系统调峰容量不足等问题,因而对能量波动调节的需求越来越大,储能系统可参与调峰、调频,有效平抑大规模新能源电力接入电网带来的波动性,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并实现可再生能源全额消纳提供有力支撑。

宁德时代连续两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排名第一,从电池层面到系统层面,已推出全系列一体化解决方案,储能系统产品已经全面覆盖了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涵盖太阳能或风能发电储能配套、工商业储能、数据中心储能、户用储能、通信基建后备电池及便携式储能等场景。

未来,宁德时代将持续利用技术、产品、产能及运营等全球领先势能,为客户带来品质优异、性能出色的储能产品,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建立起全球标杆,充分释放可再生能源的潜力,为人类的新能源事业作出卓越贡献。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