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市场正在成为中国锂电企业出海的重要目的地。
4月13日,据彭博社消息,蜂巢能源计划将其欧洲的工厂数量扩大到5家。目前,该公司正在欧洲东部、北部和西部寻找建造工厂的合适地点,其中最大工厂的规模将达到年产能20GWh。
蜂巢能源欧洲负责人Kai-Uwe Wollenhaupt表示,蜂巢能源的目标是到2030年在欧洲实现至少50GWh的电池产能。
锂电企业出海,既是全球化战略的一环,更是打开第二增长空间的关键。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3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61.7万辆,同比增长35.2%,环比增长24.5%;零售销量54.3万辆,同比增长21.9%,环比增长23.6%。作为对比,2022年全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的零售、批发销量同比增速都超过了90%。
近两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渗透率不断走高,产销量也水涨船高。但在一个已经是高起点的基础上,叠加补贴退坡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相较前两年将有所放缓,动力电池企业想要继续维持高增长率的难度也变得更大。
同时,维科网锂电注意到,今年已有部分电池企业透露接下来将谨慎扩产,规划转向产能落地及优质产能的释放。当前行业主流是去库存,隆众资讯锂电池分析师路天丽表示,据摸排,近几个月电池厂开工率平均只有三到四成。
反观海外市场,能源结构正在加速转型,加上中长期补贴政策红利驱动,对于动力电池及储能的需求在持续攀升。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欧洲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达到174GWh,到2030年达到820GWh。
因此,行业人士认为,在国内动力电池竞争格局基本成型的情况下,站在2023年的新起点上,打开新的增长空间,“出海”已经成为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一致共识,尤其是二三线电池企业。
蜂巢能源欧洲布局加速
欧洲市场是蜂巢能源的出海第一站,进入时间较早,且本土化布局愈发成熟。
蜂巢能源总裁杨红新曾表示,公司在欧洲市场的建厂动作是分步实施的,先启动投资规模比较小的模组与电池包工厂建设,第二步才是电芯工厂。而这两步已经基本走完,蜂巢能源现已在德国有两个工厂。
在产能规划上,2020年11月,蜂巢能源宣布在德国萨尔州投建其欧洲电池模组和PACK工厂,规划产能为24 GWh,总投资20亿欧元。杨红新曾表示,20亿欧元是在5年内陆续投资的总额,其中还包含融资和补贴部分。
根据蜂巢能源去年12月签署的长期租赁协议(项目采取政府代建,企业长期租赁模式),模组PACK工厂项目将于2024年中期全部竣工。
2022年9月,蜂巢能源宣布将在德国勃兰登堡州的劳赫哈默(Lauchhammer)地区建设一座电芯工厂,将于2025年投产,年产能为16 GWh。
在供应链部署上,近年来劳赫哈默周边地区和整个勃兰登堡正在形成电动汽车创新发展的聚集地,如巴斯夫等产业链公司都位于该地区。而巴斯夫是蜂巢能源重要合作伙伴之一,双方于2021年10月就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就正极材料开发、原材料供应、电池回收等方面达成合作。
此外,根据蜂巢能源规划,勃兰登堡工厂生产的电芯将在萨尔州的工厂进行加工并搭载整车,从而使两个基地产生协同效应。
在客户开拓上,蜂巢能源2020年7月与PSA集团(子公司Stellantis 集团)签订采购合同,将在未来几年内为后者旗下电动车提供动力电池设备配套,采购量预计超过7GWh。另外,蜂巢能源也已经定点ENERSYS等海外客户项目。
上述定点项目已于2022年开始陆续进入量产阶段并实现收入。另据前述彭博社报道指出,蜂巢能源同时在与几家欧洲汽车制造商就电池供应协议进行谈判。
需要注意的是,动力电池作为重资产投入产业,在海外建厂布局除了战略眼光和经营智慧外,更需要雄厚的资本进行支撑。而通过上市募集资金,则是一个普遍的解决方案。
2022年11月18日,蜂巢能源递交招股说明书,拟募资150亿元,已获得上交所受理。而在2021年,蜂巢能源已完成三轮融资,融资总额近200亿元。
除了高昂的投资成本之外,如何应对欧洲当前的政治环境、排放法规、基建要求、人才管理等方面,于蜂巢能源而言都是不小的难题。
中国锂电产业“深入”海外市场
SNE Research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电动汽车(EV、PHEV、HEV)电池保有量为517.9GWh,同比增长71.8%,排名前十的企业整体市占率超90%。而这前十家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六席,整体市场率高达60.4%,强势吸纳全球份额,主导全球电气化转型。
在装机量和市占率不断攀升的同时,2022年中国锂电企业加快践行全球化战略,在关键海外市场先后进行了布局和建设,并且产业链的输出能力与执行能力愈发完整、深入。
产能出海方面:目前,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瑞浦兰钧、蜂巢能源、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远景动力、孚能科技等中国电池企业都已经在欧洲、美国、东南亚等地规划布局了生产基地。
电池企业的海外产能布局带动了上游供应体系出海。目前包括容百科技、星源材质、格林美、新宙邦、天赐材料、恩捷股份、中伟股份、科达利等一批锂电材料企业已宣布将在欧洲或北美建设工厂。
预计后期还将有更多锂电材料企业出海,也有部分设备企业谋划海外建厂。
资本出海方面:2022年,境外上市成为中国锂电企业的行业主流。截至目前,已有超15家上市公司先后公告筹划发行GDR并在瑞交所/伦交所上市,包括国轩高科、格林美、杉杉股份、科达制造、欣旺达、先导智能、星源材质、杭可科技、领益智造、天赐材料、华友钴业、盛新锂能、永太科技、杰瑞股份、天能动力等。
其中,国轩高科、格林美、杉杉股份、科达制造、欣旺达5家成功发行并在瑞交所上市,其余10家仍在推进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有消息称,宁德时代正考虑在瑞士发行GDR,可能募集50亿至60亿美元的资金。对此消息,宁德时代并未置评。
技术出海方面:近年来,中国电池企业引领动力电池技术创新,在方形、圆柱和软包形态方面都给出了极佳的解决方案,覆盖磷酸铁锂和三元体系,2022年海外订单更是应接不暇。
进入2023年,宁德时代和福特汽车的合作模式,使得中国电池企业出海的商业模式迈向高阶。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认为,“这是我国产业发展到新高度的标志,意味着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业已经处于世界前列,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加快能源转型目标的推动下,欧洲及北美市场正在通过政策利好、企业及供应链联动等方式,加速构建本土新能源产业链,对应的是新能源汽车及储能市场的高速增长,以及确定的强劲配套需求。对于正积极进行海外布局的中国锂电企业而言,无疑是极为有利的,但知易行难,中国锂电企业在海外市场的长期规划能力和战略眼光则将更备受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