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宁德时代的未来要看两个逻辑
明面上,我们是在讨论品牌商、电池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这三家的“供需弹性”(话语权)。
但实际上,我们其实是在比较这三者核心要素的门槛壁垒,即:品牌心智+供应链网络核心、技术周期(多年积累+提前下注)、以及矿产资源。
在这里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时间概念,即当下是一回事,发展趋势又是另一回事。
长期来看,参考其他已成熟的行业格局,这三要素的弹性是递减的。
极端例子比如可口可乐,品牌认知拿走了利润的大头,瓶装制作工艺则只能拿到不到4%的利润,而水、糖、铝罐等上游原料,更是不会在这条产业线上获取特殊地位话语权。
但当前阶段中,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三要素则恰恰相反。
品牌商的核心要素门槛尚未形成,而后两者的红利正在迅速兑现。
如果还是以可乐为例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个阶段是“可乐类品牌正在层出不穷,速生速死”。
“可乐的瓶装工艺正在大踏步的发展,且其技术探索空间足够长,以至于头部加工商可以获取相对宽裕的身位优势”。
以及“在可乐出现之前,人类是不喝水的。”
当这句话出现之后,想必我们就能很清晰地感受到锂矿上涨的逻辑了。
随着新能源趋势的不断明朗,一个庞大且全新的市场需求量来到了锂矿面前。
据市场数据分析机构Hedges & Company的估算,现在全球汽车约有14.46亿辆,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一数据也在不断更新。
另,汽车是新能源最大的应用场景,但不是唯一的应用场景。
马斯克表示:“锂电池就是新的石油。”
此前听说过一句极端但发人深省的话:“这世界其实上只有一种力量,那就是军事力量。”
沿循此思路我们也可以说:“这世界其实只有一种资源,那就是矿产资源。”
纯粹理论出发,锂资源绝对算不上稀有金属。
从锂、锰、镍等核心电池材料的开采潜力来看,全球锂资源经济可采储量为2100万吨,如果按三元811电池材料体系算,可以生产电池2000亿kWh。按平均一辆车100千瓦时算,可以制造20亿辆电动汽车。
另外,与石油等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不同,电池里面绝大部分材料是可以重复进行利用的,即回收技术。
这些都意味着从商业的角度来看,锂矿上游的优势地位很难持久。
但是,时间和空间上的窗口期,给了其短期内强横无比的“低弹性”底气。
2020年底之前,在新能源汽车正式起量之际,锂资源的价格一直都处于“前新能源时代”的常规期,无论是参与玩家还是自身的开采进度,都在一个低烈度的环境下保持着自身的平衡。
但随着下游需求的暴涨,这一平衡被迅速打破,而锂矿自身开发时长规律并不能迅速跟上这一变化。
其中硬岩锂矿的开发工艺流程相对比较成熟,但从开始的勘探到建设开发到最终投产也需要5~8年的时间。
另一边,全球75%的锂资源主要集中在南美和澳洲的“三湖七矿”之中。锂资源天然“分配”严重不均,又进一步加剧了上述特性。
2022年上半年,赣锋锂业预计盈利为72亿元~90亿元,同比增长408%~535%;
天齐锂业为96亿元~116亿元,同比增长11089%~13420%;
盛新锂能为26亿元~29亿元,同比增长794%~897%;
融捷股份为5.3亿元~6.3亿元,同比增长4081%~4869%;
西藏矿业为4亿元~5.3亿元,同比增长841%~1147%。
......
这便是要素弹性极低在商业端的现实反映。
值得一提的是,围绕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很难从纯粹的商业角度出发,事实上,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并不仅仅是资本。
因此我们也经常看到电池厂、品牌商们在各个场合下喊话,希望加强对相关领域的监督、领导、统筹协调,相比于其他领域,在这里的此类诉求也是有一定依据的。
如果说上游矿产公司的优势并不仅仅是自身的资本并购带来的,那么其成功并购且安全开采带来的衍生好处,保障者自然有对其进行二次分配的权力。
将时间放长远,钠离子电池、电池回收技术、换电体系的搭建,均会在不同层面上真正消弭矿产垄断带来的不稳定性。
可以预料的是,品牌商、电池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三者定价权倒挂的现象,并不会永远持续下去。
对于身位居中,前后不靠的电池供应商而言,技术周期才是其唯一依仗。
具体到宁德时代,判断其市值是否还会继续攀登主要看两个逻辑:
1、电池领域中待开垦的技术难点,或者说可探索进步的空间大小。
难点越多,壁垒越高,未来的雪坡才会越长。
2、宁德时代自身的身份切换。
目前来看,钠离子电池,上游矿产的布局,换电业务等,均是其探索方向。
END
原文标题 : 宁德时代的定价权到底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