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下一次锂电池浪潮的固态电池,从软包开始!

阿尔法工场
关注

02 确定的未来,属于软包电池

在现阶段固态电池的技术认知里,有一个方向是确定性较高的,那便是包装方式。

传统的锂电池和固态电池包装,有软包、方形和圆柱三种工艺。

制造过程按顺序可分为前段、中段、后段三个环节。简单来讲,前段就是正负极生产的过程,后段则是检测组装的环节。

中段就是电池制作的过程,包含叠片/卷绕、入壳、焊接、干燥、注液等五道工序,最核心的环节便是叠片/卷绕工序,在整个中段工艺中价值量最高,占比约为70%。

不同包装方式制作工序也不同。圆柱电池主要采用卷绕工艺(可以想象成制作多种食材的卷饼),方形电池多数也以卷绕为主,而软包电池采用的是叠片工艺(可以想象成制作三明治)。

由于氧化物及硫化物电解质柔韧性较弱,采用叠片工艺的软包电池是最适合的。不仅于此,相较于圆柱电池和方形电池,软包电池在能量密度上也有显著优势。

叠片工艺生产的软包电池,内部变形、弯曲或断裂的概率低。另外,软包电池的铝塑膜外壳并不坚硬。电池一旦发生热失控,一般会先胀气冲破铝塑膜封装,带走大量的热量,避免电池发生爆炸。

而质量较轻的铝塑膜外壳,在同等容量下,使得整个电池重量较钢壳锂电池轻40%,较铝壳锂电池轻20%。因而,软包电池的能量密度会比钢壳三元锂电池高出40%。

软包电池获得了下游汽车厂商的青睐,大众、奔驰、通用、现代、福特等车企,纷纷使用其配置多款主流车型。

2020年欧洲最畅销Top20新能源乘用车中有15款搭载软包电池。而高端配置型新能源车更多采用的也是软包电池技术。

相比于海外,国内软包电池却显得较为落寞。国内车厂更倾向于产业链条完备、供给保障充足的方形电池。目前而言,软包电池相关产业基础薄弱,在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历史进程中,暂时落后于方形和圆柱电池。

国产化替代一直是国内软包电池需要攻克的难题。以孚能科技为代表的软包电池企业多年深耕,已打破各项技术瓶颈,产品品质达到国际先进水准,成功进入了戴姆勒A供体系。

2021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电量排名中,孚能科技排名第七。在国内软包电池以及三元软包电池装机量上,孚能连续保持第一名。

生产方面,镇江工厂一期完成产能爬坡,二期已陆续投产,三期建设再提速,芜湖项目蓄势待发。届时到2023年底,公司将实现26Gwh软包电池的产能规模。

在固态电池技术逐步落地过程中,孚能科技有望获取先发优势,迎来高增长时刻。

03 结语

在国内外固态电池技术推进上,上至政府、下至企业皆不遗余力。

海外企业纷纷抛出大手笔投资,大众集团董事会成员Thomas Schmall表示,公司计划花费高达3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162亿),用于欧洲电芯工厂,并确保重要原材料供应。

包括宝马、奔驰、大众、现代、丰田、本田、日产等在内的汽车集团,均将固态锂电池作为其下一代电动车电池的技术方向。

政府层面,欧盟多国共同出资32亿欧元,同时从私人投资方募集50亿欧元,用于发展固态电池。美国、日本、韩国也都宣布了发展固态锂电池相关支持政策和补贴。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加强固态电池研发和产业化的要求。东风汽车与赣锋锂业合作开发的首批50辆东风-赣锋高比能固态电池车,在江西省新余市完成交付。

在此背景下,固态电池未来的确定性毋庸置疑,甚至已开始提速。

中国锂电技术从模仿者、追赶者的角色,逐步成长为引导者和创新者。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在固态电池的竞争上,以宁德时代(300750.SZ)、比亚迪(002594.SZ)、孚能科技为代表的中国锂电军团,将在这个舞台上大展宏图,大显身手,争夺锂电池下半场的话语权。

       原文标题 : 固态电池的起点,从软包开始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