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石油危机”一触即燃?中国新能源迎商机!

BusinessCars
关注

人类对于未来十年能源版图的认知,正在乌克兰隆隆炮声中变得愈发现实和清晰。

“周日不去开车、每周在家工作多达三天、使用成本低廉的公共交通工具……”

随着乌克兰炮声的响起,被称为“工业血液”的石油价格再度飙升。对石油供应的担忧让国际能源署(IEA)立即提出削减石油需求的10项计划包括降低汽车限速、敦促人们居家工作、偶尔限制汽车进入市中心、降低公共交通成本、鼓励拼车、多使用高铁和线上会议,以取代航空出行等。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估计,如果这些措施得以实施,将有助于在四个月内将全球每日石油消耗量减少270万桶,这将相当于俄罗斯出口量的一半以上。据估计,全球每天消耗近1亿桶石油。

而在建议立即实施的措施中(特别针对发达国家),根据该机构的数据,如果能将高速公路限速降低至少10公里/小时或者“无车星期日”能够达成,这样下来,一天也能节省约38万桶石油。

不得不说,在俄乌战事之前,全球石油市场就已经相当紧张,库存低于疫情前的五年平均水平,并呈下降趋势。随着战事的持续性以及对俄罗斯实施禁运或其他制裁,仅会导致俄罗斯净出口小幅减少,剥夺该国的收入,但造成能源价格飙升的高风险开始越来越大。

历史是否会重演?

有意思的是,上文所说的“周日禁止开车”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事实上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最严重的时候,瑞士、荷兰和西德等国也曾采取过类似措施。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了要求美国等放弃对以色列的支持立场,迫使以色列退出其领土。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开始实施削减产量、石油禁运等措施,世界石油均价将近翻了四倍,石油危机被推向极致。

期间美国通货膨胀从6%飙升至12.1%。实际GDP同比从6.32%降为-2.3%,标普500从1974年初的99.80连续9个月下跌,到9月至63.54,跌幅达36%。

1978年底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产油设施遭到破坏,导致供给的严重不足,也从而导致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市场每天有560万桶的缺口,国际油价从13美元/桶一路攀升到41美元/桶。

美国经济再度陷入严重的滞胀。通货膨胀从78年的6.8%飙升至14.8%。实际GDP同比分别跌到80年中和82年三季度的-1.62%和-2.56%。

但相比于第一次,本次石油危机对美日股指的冲击相对较小,标普500和日经225在短暂的下跌之后,随着油价企稳,都迅速恢复并大幅上升。

1990年,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海湾战争,两国石油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石油产量骤降。伊拉克占领科威特之后,受到国际经济制裁石油供应中断,这也是所谓的第三次石油危机。3个月时间里国际油价从14美元/桶急剧攀升至42美元/桶。美国通胀升至6.4%,经济在90年三季度陷入衰退-0.95%,拖累全球经济增长。

相比于前两次石油危机,第三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是战争时间较短,主要作战时间在一个月左右。同时,世界其他国家的产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重温历史上前三次石油危机,既有陷入严重滞胀深度衰退的,也有快速复苏甚至无视高油价触底反弹的,究其原因虽然每轮“石油危机”发生的背景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最终都触发了大规模战争。

外界分析,从经济特征和周期背景来看,本轮“石油危机”恶化的通胀确实和70年代的两次滞胀更类似,尤其是在工资价格螺旋形成和货币财政政策的滥用导致的经济失衡方面,欧美似乎在重蹈70年代滞胀的覆辙。

特别是随着俄乌多轮谈判未见成效,局势或将难有缓和。根据光大证券的测算,在俄罗斯对欧美原油出口减少20%-80%的情况下,全球原油供给将减少58-232万桶/天,对应油价上涨10%-56%,即在90美元/桶的基准下,油价涨至99-140美元/桶。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