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的二次日韩流来袭,在中日韩三国杀中,谁是最大胜负手?

科技新知
关注

“蔚小理“们出海是关键

不过这股新能源日韩流,究竟是席卷新能源汽车产业,拿到新的全球分工位置,还是只是一次“返潮”,最终依然难以追赶上主流趋势,目前还不好说。

对于面临挑战的中国新能源产业链来说,一方面要在B端巩固已有的类似宁德这类新能源硬科技的制造优势,另一方面则要依靠在C端以自动驾驶建立品牌体验优势壁垒的“蔚小理”们。

中日韩的新能源三国杀竞争,在2016年就已经在动力电池领域交手。2015年国际动力电池产业公认的三强——松下、三星、LG,均在中国市场落地工厂。

不过对于日韩动力电池企业来说,同当下的宁德时代困于地缘政治一样,当一个产业能够决定未来的国家地位和战略时,生意就不再只是生意。动力电池产业作为未来汽车的心脏,战略意义不言而喻,中国市场任由它被日韩企业侵占自然是不可能的。

2016年6月20日,工信部发布符合《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录,三星与LG在华动力电池公司都未能进入该名录。这一名录直接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挂钩。

二者联动的效果就是,使用了三星和LG企业动力电池的新能源车,不能获得中国政府的新能源补贴,显然车厂在选择动力电池供应商的时候,必然需要考虑如何拿到高额补贴。如此一来,中国政府相当于间接为国内的动力电池建立了价格优势。

根据亿欧报道,价格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多名车企高管表示,没有登上《推荐目录》的新能源车产品存在无法上市销售的风险。尽管没有被官方证实,这一隐患却让国内车厂如芒在背,开始转向国内动力电池供应商。

最终日韩动力电池基本出局国内市场,宁德时代则在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滋养下,成长为全球第一的动力电池供应商。

第一次中日韩在新能源动力电池领域的三国杀,以政策主导下的中国市场巨大增量优势,使国货获得起步阶段的胜利。

如今,在脱离中国市场,已经养大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全球化市场新的中日韩三国杀中,面向C端自动驾驶的智能化体验,或将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再次取胜的关键。

不管是日系的索尼造整车,佳能的自动驾驶感知,还是韩系的LG新能源,日韩的竞争力优势往往来自上世纪的硬件底子。

自2015年宣布进入车载图像传感器领域,目前索尼在该领域已经占据了五成市场份额。在自动驾驶领域,索尼也为英伟达和Mobileye提供兼容驾驶芯片的硬件设备和传感器。因此有观点认为,汽车自动驾驶一旦完成,索尼在娱乐影音、电脑娱乐领域的积累完全可以移植到汽车内部。

不过,索尼的短板也显而易见:过分重视硬件而忽视软件。不难发现,索尼的成功主要集中在硬件,电视、相机、播放器、医疗设备等大量产品都基于出色的硬件性能和设计,但其在手机、电脑等领域的折戟恰恰是因为软件设计跟不上。

在“软件定义汽车”已成共识的当下,索尼在2022 CES上虽然表现出积极拥抱汽车“新四化”的姿态,但业界并没有认为索尼能对现有新能源智能汽车品牌形成威胁,根本原因在于索尼甚至整个日本都缺乏自动驾驶相关的软件实力。

不仅如此,对于LG新能源全球化的新增量主要来源,本田、丰田、日产等传统日系三巨头在电动车自动驾驶的智能化战略上进展依然相对迟缓。

相比之下,没有传统燃油车包袱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以互联网下场造车带动的自动驾驶领域的软件技术积累,毫无疑问是进军全球化市场的主要优势。新能源汽车品牌出海化的成功,也可以进一步促进国有新能源产业链获得全球化的市场增量。

当政府不再成为主导的竞争因素,在这次新能源车的二次日韩流中,以自动驾驶体验驱动中国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出海市场化,无疑是第二轮中日韩三国杀的最大胜负手。

【参考资料】

驳一驳有关李书福造机的大棋论——新熵

进击中的“榜眼”LG新能源——电池中国

索尼造车为何激不起“涟漪”——经济参考报

中日韩恩怨何时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背后的“三国杀”——亿欧

       原文标题 : 日韩流二次来袭,新能源进入东亚决赛圈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