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上汽集团:我很慌,但正在努力
这是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传统车企聚光不再,但仍然不想落幕。
纵观上汽集团近年来的发展,在电动智能化转型之余,声量的提升依然是当前要务。
一个残忍的现状是:人们只知上汽大众、上汽大通,或是上汽通用五菱,而不知上汽集团。
手握众多“能打”的合资品牌,上汽集团多年来称得上“躺着赚钱”,但是在声量上,却不及这些旗下子品牌。
2018年,中国车市在销量连续增长28年后戛然而止,进入至暗时刻。但上汽集团却在2018年取得705万辆销量成绩的高光时刻。可上汽也抵不住已去的大势,接连两年出现销量下跌,2019年销量为623万辆,2020年则跌至560万辆。
根据12月7日上汽集团公布的11月产销快报,上汽集团当月整车销量60.1万辆,同比下滑6.6%;2021年1~11月,集团累计销量为480.3万辆,同比下跌1.06%。
亿欧汽车发现,2021年给上汽集团拉后腿的竟然是合资企业。2021年1~11月累计销量中,上汽大众同比下降18%、上汽通用同比下降8.1%。
上汽大众因帕萨特、途观L的中保研碰撞结果,背上了“偷工减料”的骂名,一度声誉下降,销量“塌方”。
品控一旦不严,消费者会用脚投票,信用体系“破了洞”,也不是简单的缝补可以解决的。
2019年,面对大众集团销售和营业利润的下滑,首席财务官弗兰克·维特曾公开表示,“大众汽车最好的时代已经结束。”
从模仿到创新,上汽集团在早期对通用和大众的学习中,逐步培养起自研能力。
结合已掌握的合资车技术,2014年6月,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在股东大会上提出“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发展水平居国内第一阵营”的目标。
此后,上汽乘用车携两大具有英伦血统的自主品牌荣威和名爵,联合上汽大通,与众多车企开始同质化竞争,为上汽集团带来不断向上的信心。
2021年,上汽集团的自主品牌表现亮眼。
亿欧汽车了解到,2021年上汽集团乘用车销量首次突破80万大关,同比上涨22%。此外,去年1-11月,上汽通用五菱销量同比上涨8.5%、上汽大通同比上涨30.4%。
在海外市场层面,“中国单一品牌海外销量冠军”MG品牌海外销量超过31万辆(含出口24.5万辆,海外生产6.6万辆)。
2021年以来,MG品牌在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瑞典等欧洲发达国家市场上,已销售新能源车4.6万辆,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开拓海外市场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上汽集团发布公告称,为快速发展中高端智能电动车自主品牌,公司拟投资66.5亿元设立飞凡汽车(R)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70亿元。
未来,飞凡汽车会主攻20~40万智能电动车市场,智己则面向40万元以上市场。
上汽集团为建立完整的自主品牌矩阵,可谓煞费苦心,勇于“出血”。
根据规划,明年定位高端豪华智能电动市场的飞凡汽车R7与智己汽车L7将上市,上汽集团自主品牌有望实现产品“量价双增”。
同时,亿欧汽车也看到了上汽集团自主品牌表现的B面。
很长一段时间内,上汽乘用车对于上汽集团来说是负面资产。
从2007年成立至今,上汽乘用车已经连续十四年未能盈利,可谓“一直在亏损,从未能盈利”。
在大众认知度上,也许是因为上汽旗下几个自主品牌性价比一般,上汽自主品牌一般较受出租车和商务人士的青睐,无法触达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客观的说其实也并不“出圈”,外强中瘠。
加上2019年以来,新能源补贴的逐步退坡,以及新造车势力的冲击,上汽集团自主品牌的未来发展挑战重重。
对此,上汽集团的选择是怀揣“关爱”,无尽反哺,有时就难免无暇顾及自身声量建设。
被寄予厚望的自主板块能否“单骑救主”,要留待时间来证明。但目前来看,它的“不确定性”对上汽集团2021年销量目标的影响至少是正面的。
如今,随着R标“单飞”、飞凡汽车独立运营,“固守基地”商用车的两个品牌——荣威和名爵的未来,也更具挑战性。
在亿欧汽车公众号的留言区,也有读者吐槽过:购买上汽新能源车出现问题后,转手五六个对接人仍未能解决问题,400投诉电话纯属摆设,在充电桩问题上,四家外包公司相互踢皮球。
该消费者愤而投诉至经信委,打算长期抗战。
上汽集团是否应该反思:在高销量之余,售后及用户关怀机制的完善有没有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