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继续折腾,不如亲自下场
03
当前,华为一只脚已经深深地踏进了造车领域。
但是,无论是华为技术、渠道加持的赛力斯、还是HUAWEI Inside的极狐、长安,抑或是如今华为掌握主导话语权的AITO品牌,都未展现出成为现象级品牌的潜力。
甚至给人一种错觉——华为参与或主导的汽车品牌都注定难以成功。
作为消费电子领域的龙头,华为固然拥有出彩的智能技术,但是对于一辆车而言,智能座舱技术再出色,它终究不是车的全部。在现阶段,甚至是在车机智能越发被强调的10年、15年后,左右消费者选择一款车的更大因素仍将是核心动力技术以及车型的定位。
消费者不会单纯因为华为的智能技术有多么强大而为一辆车买单。
不同于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一个系统一块屏幕几个音响就构成了产品的全部,整车制造的产品定义具有更强的应用场景和人群的针对性,一款成功的产品不仅需要一个差异化的车型定位,还需要可靠的动力性能与点睛的智能座舱技术的协同配合,再加上锦上添花的外观,才能打造出一款击中消费者的亮眼产品。
所以在造车这项事业上,全流程的统筹兼顾至关重要。
在这方面,同为消费电子领域转型造车的小米,可以说是一个华为值得借鉴的榜样。11月27日,小米科技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签下合作协议,这意味着未来小米汽车总部基地、销售总部、研发总部均将落户北京经开区。
小米在深耕多年的消费电子领域一直采取代工模式,但是来到智能汽车领域,虽然没有任何造车经验,小米却义无反顾选择了自主建厂,为的正是把整车制造的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由自己去准确把握新车从规划设计到生产制造销售每一个环节的方向取舍。
华为虽然自身定位“智能汽车部件供应商”,但是从如今产品合作越发深化的趋势可见,华为已然成为半家造车企业。
相较之下,小米已经坚定了自主开发自主生产的路线,华为合作的车企一家接一家,却终究未能创造出亮眼的成绩。
与其继续各取所需地与第三方艰难磨合,埋没傲人的智能技术,华为不如趁早开始深入了解智能座舱技术以外的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以及当前汽车消费中的需求与痛点,亲自下场造车。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