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用汽车消费市场的高速发展,对于相关消费维权的法规制定以及执行都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汽车在国内走进千家万户,已经是21世纪之后的事情。在经历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私家车仍然是具有代表性的大宗消费商品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购入了私家车,而产品本身的花销占比又比较高,那它的售后服务肯定是众人关注的对象。谁也不想遇到汽车维权问题时,遭遇剪不断理还乱的迷局,特别是没有“才艺”的消费者。
早在2013年10月,我国汽车三包规定便正式实施。其中明确了家用汽车产品有关包修、包换、包退的相关售后维权条款。不过这一规定已经实行了超过8年的时间,伴随国内的汽车消费市场体量的变化,新能源汽车等新消费产品的增加,以及消费者对于更高品质的家用汽车售后需求的追求等因素叠加。新版《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算时间,精细到小时
有关车辆三包之中,最具有热度的当属车辆退换的相关规定。“新规”明确了家用汽车产品自三包有效期起算之日起7日内,因质量问题需要更换发动机、变速器、动力蓄电池、行驶驱动电机或者其主要零部件的。消费者可以凭购车发票、“三包”凭证选择更换产品或者退货。
而根据“旧规”,因质量问题修理时间超过35日或者因同一产品质量问题累计修理超过5次的,消费者可以选择换车。即将实施的“新规”,将修理时间缩短为“30天”,修理次数缩短为“4次”。同时还明确消费者可以选择换车或者是退车,以及消费者提出相关要求之后起,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换车或退车的需求,并出具相关证明。
至于“修理时间”的判断,“新规”更是凸显了较真的一面。按照“旧规”,修理时间自消费者与修理者确定修理之时起,至完成修理之时止。一次修理时间不足24小时,按1日计算。“新规”则是明确以小时计算,每满24小时算作1日,剩下不足24小时的时间,以1日计算。累计修理时间,指单次修理时间累加之和。这样做毫无疑问会更加精确,规避双方的争议。且注明了修理记录保存期限不得低于6年。
对于三包起算时间的判定,“旧规”主要认销售方开具购车发票的时间,这点在现实中往往与交付时间并不匹配。“新规”则是在原基础上,注明如果开具购车发票的时间与交付车辆时间不一致的,则以交付时间来计算。
算账,精准到小数点
如果说时间是精确到小时,那么算钱则是精确到小数点后。按照相关规定,消费者退换车辆,需要向销售者支付一定的补偿费用。这一补偿金额的计算,与车价款、行驶里程以及补偿系数相关。“旧规”中对补偿系数这一项采用的0.5%至0.8%这一浮动标准,“新规”则是改为“不得高于0.5%”。
同时,反过来销售方为消费者更换或退货家用汽车产品后,也应当赔偿包括车辆登记费用、加装费用(扣除折旧),以及其它收取的相关服务费用等。简单的来说,就是降低了消费者在售后维权中需要支付的成本,保障了除基础车款外其它购车支出的权益。
同时在罚款方面,“新规”也有加码。对于明确拒不履行汽车三包责任或故意拖延的生产方,将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六条予以处罚。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在没有违法所得的情况下,也将会处以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于经营者义务(信息查询、补办凭证等)没有履行到位的,也将予以警告、整改,情节严重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并将处罚结果记入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算范围,电动、皮卡都进来
这里说的包容分两个部分,一个是“新规”在具体执行中,除了传统的燃油车和乘用车概念,还增加了对新能源汽车,以及皮卡车型的覆盖范围。细节方面,对于驱动电机、动力电池,以及颗粒捕捉器、催化转化器等零部件的使用情况,都纳入到符合条件可以退换车的范畴之中。比如针对家用汽车,在交付之日起60日或里程3000km内(先到为准),因质量问题出现动力电池起火,可免费退换车辆。以及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在三包期内,因质量问题累计更换2次,或同一主要零部件因质量问题累计更换2次,仍不能正常使用的,可退换车辆。
另一方面,“新规”也尊重在基础要求下,买卖双方之间的相关约定和补偿方案。比如家用汽车三包期不得低于2年或里程50000公里,包修期不得低于3年或里程60000公里(先到为准)。以及单次修理时间超过5日,修理者应当自第六日起为消费者提供备用车,或支付合理交通费补偿等等。但是消费者与经营者在此基础之上的约定行为,“新规”也予以尊重,只要双方达成一致即可。
最后,“新规”还鼓励有关组织建立第三方争议处理机制,这也是借鉴国际通行办法,利用第三方专业资源来高效、公正和专业的来解决家用汽车消费维权问题,降低行政和司法成本等等。
写在最后
中国家用汽车消费市场的高速发展,对于相关消费维权的法规制定以及执行都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即将落地的新版《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肉眼可见在执行宽度、精准度,以及对处于弱势一方消费者的照顾程度上,都予以了明确和支持。
作者丨阮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