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31.3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17.3%。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发布报告称,全球储能项目将迎大发展,约从2018年的9-17GW增至2040年的1095-2850GW,其分析师认为,短期内,可再生能源加储能,特别是光伏加储能是储能市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国家、地方的鼓励和支持,为储能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2017年9月,《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发布,确立了储能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提出储能在未来10年内分两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即“十三五”期间,实现储能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第二阶段即“十四五”期间,实现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
为解决产业发展关键问题,2019年7月,《贯彻落实<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2020年行动计划》出台,提出从技术研发和智能制造、推进示范应用、推进动力电池储能化应用等六个方面促进储能产业发展,并作出了明确的职责分工。除了国家层面,一些地方政府、电网公司也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和实施细则,成为储能产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在国家政策和地方相关落地措施的推动下,储能的市场空间不断拓展,可再生能源并网、电网辅助服务、电网输配、分布式及微网、用户侧等应用场景中,处处可见储能的身影。在光伏、风电基地布局储能项目,通过平滑输出、参与调峰调频,提高电能质量,可有效缓解新能源消纳问题。
虽然前景广阔,但系统容量较小、商业模式单一、价格机制缺失等因素仍在掣肘储能产业的发展。作为新兴产业,储能产业方兴未艾,规模化推进依然面临诸多严峻挑战。目前整个储能行业正处于向商业化过渡的关键时期,安全、成本、回收是全球储能产业面对的共性难题。
目前储能产品品质良莠不齐,一些企业用劣质产品低价冲击市场,对储能产业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储能系统主要设备选型方面,尤其要注意安全性。储能标准体系建设已是迫在眉睫。
尽管价格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储能高成本问题依然是业界关心的焦点。在投资电站时,要充分考虑政策、成本等带来的风险约束,做好项目投资经济性与可行性评估,以便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
此外,储能的多重价值尚未在当前价格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市场化交易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的建立仍需一定时间。同时,由于政策导向不够清晰,储能发展的商业模式有待健全,不少企业仍然是“摸着石头过河”。
业内一致认为,应加强政策引导、加快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化进程、加速行业标准出台、持续推进储能技术创新,才能有效促进储能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