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做钴锂新能源相关行业的人来说,今年整个下半年是一段艰难的日子。
不管是钴,还是锂,在经历了去年一整年的爆炒之后,都出现了大幅度的回落。
一时间,整个行业也陷入了一种迷茫和困惑,都说新能源车是未来的大趋势,前途还会一篇光明,但面对价格的腰斩,很多人还是不由自主地想问:新能源的大旗,究竟还能扛多久?
像“锂”这种被称作“未来的金属”,它的未来又会在哪里?
可能短期的波动无法让我们找到答案,要回答这个问题,要想看清新能源的大势,我们必然要把目光放到一个更大的发展框架。
纵观人类发展过程,每一次巨大的历史改变,都离不开能源和动力方面的进步。从蒸汽机、内燃机,再到现在的新能源动力。
据马云说(我真的不知道这句听起来像传销组织说的话是不是马云说的):任何一次商机的到来,都必将经历四个阶段:“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任何一次财富的缔造必将经历一个过程:“先知先觉经营者;后知后觉跟随者;不知不觉消费者!”
在不经意间,时代也许已经在很多人浑然不觉的时候翻到了新的一页。
想看清新能源汽车的大趋势,我们先得回顾人类这几次大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背后
第一次工业革命:在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于英国。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本次工业革命的大致发展过程是:棉纺织机械的发明和改进——改良蒸汽机——冶金,采矿部门采用机器生产和蒸汽作动力——交通运输革新。
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以内燃机为代表。当时科学技术主要集中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电力,石油的发展和利用。
(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创制。
(3)电力的发明和使用。
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 命的显著特点。经过这一次的革 命,人类宣布了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工业重心由轻纺工业转为重工业,出现了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人们开始从煤炭中提炼人造燃料等化学产品,塑料、绝缘物质、人造纤维、无烟火 药也相继发明并投入了生产和使用。原有的工业部门如冶金、造船、机器制造以及交通运输、电讯等部门的技术革新加速进行。
第三次工业革命: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 命的到来。这次科技革 命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
它产生了一大批新型工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其中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是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开辟了信息时代。它推动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交往和思维方式。更加证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根本原因和基础。
第四次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什么现在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但它有非常高的可能是一场新能源、新材料、新环境、新生物科技革命。我们姑且将新能源为首的绿色产业从现阶段开始到未来的崛起,定性为“第四次工业革 命”。
从战略的眼光来看,新能源本身就是一个经济发展方向,促进新能源的发展,可以推进能源结构乃至经济结构的转变,对国民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也是未来世界各国的竞争重点,能源工业未来的方向将是从能源资源型走向能源科技型。
人类对未来有无数设想,而处在正在发生的时代中的人总是无法意识到未来已来。我们熟知和使用电动汽车,却来不及思考电动车在这个时代受到追捧必然有它的时代意义。
正如iphone的成功带动了多点触控技术、语音操控技术、指纹解锁技术的发展,正说明一个好的科技产品是一个平台,带动了整个产业配套技术的前进。
我们不妨去想,电动汽车的价值核心在电池,电池向这密度更高、续航里程更长等目标前进;而电池不仅是要解决汽车的动力,也是储能的方向,形成一个循环的小电网。
从对历史上三次工业革命的回顾,我们发现似乎每一次的革命是技术的飞跃,背后带动的都是对能源或者金属的大量需求。
这也是为何在很多商品长达十几年或几十年的周期中大都呈现出牛短熊长且每一次的大趋势上涨又都是需求拉动的结果。
第一次工业革命带动了煤炭的使用;第二次工业革 命开始广泛使用石油;第三次工业革 命的核心——电子产品和当下“第四次工业革 命”的代表产物——新能源汽车,背后都是构成电池原料的各类金属,如锂、镍、钴等,而这一次的变革将带动各类电池原材料的需求出现一段较长时期的增长,这也是时代的大势所趋。
无论是从环境角度还是能源安全的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都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首先我国作为石油进口大国,对国外进口能源的依赖程度反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提升。2016年我国石进口石油3.81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65%,其中进口石油里有82%用于汽车消耗。
如果可以改变汽车的能源消耗类型,由石油燃料发为可再生能源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一危机。
其次,比依赖进口化石能源对国家安全更为重要的是,整个中国制造业能否弯道超车,能否在未来几十年冲进那些自第二次工业革 命以来欧美日韩建立的科技和产业壁垒,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新能源产业,可能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领域。
众所周知,在新能源汽车路线上,分为氢能源派和锂电池派。
以丰田和本田等日本汽车巨头已经选择了与锂电池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燃料电池(燃料还原剂来源是氢 气),而以中国、美国、德国为首的新兴新能源汽车巨头选择的是蓄电池/电容阵列路线。
氢气存储的危险性和高能耗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天生弱点,且不说汽车储氢本身,单就加氢站、高压液化设备、加热汽化设备和氢 气运输管道的大规模建设就是个高成本的麻烦事。
在新能源汽车路线之争这场世纪产业大战,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已经站到了锂电池阵营一边。
如果将来是锂电池路线取代了氢能源路线(其实可以考虑将“如果”划掉,毕竟日本以一家之力想抗衡中美德这三个大国,基本上是个不可能的任务),未来的路上,只会有充电站而不可能有加氢站。更不可能有高压液化设备、加热汽化设备和氢 气运输管道等基础设施。
这就意味着现在日本庞大的汽车产业,会逐步被中美两国瓜分掉。这已经不是一个阴谋而是一个阳谋。
自从日本的半导体产业链大溃败后,日本经济的真正支柱就剩汽车产业链了。只要能干倒日本,瓜分掉其庞大的海外市场,中美都能在日本汽车产业的尸体上再续几年。
在整个全球经济都没有太大起色的情况下,谁能在下一轮危机之前熬得更久,谁就有更大的生存几率。日本作为一个政治上没有自主权的国家,是注定要被牺牲的。
在新能源路线之争结束之后,可能日本只会剩下造电池还不错的松下,其它著名的车企很可能会像当年MP3时代被淘汰的磁带霸主索尼一样。
这场路线之战也将比当年的液晶VS等离子体世纪之战更加激烈得多(上一轮面板世纪战争结局是韩国财团为首的液晶阵营打垮了以日本财团为首的等离子体阵营,从此奠定了三星、LG的面板霸主地位)。
最后赢了这场路线的厂商和国家,无疑可以有资格饱餐一笔。
所以,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无需过于悲观地去看待。
今年下半年持续的大跌也似乎在近期开始了逐步的企稳。一些原材料的价格已经接近成本线,再往下打的可能性不太大了。
今天锂电池板块的集体上涨,似乎也在印证着这个逻辑。
或许对于整个行业,我们需要的,只是多一点耐心,去等待调整的结束,大趋势逐步重新回到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