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滑坡、报废浪潮下的电池复燃,比亚迪能否焕发事业第二春?

汽车外参
关注

补贴滑坡、报废浪潮下的电池复燃,比亚迪能否焕发事业第二春?

据业内预计,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将从2018年开始爆发,当年即可达50亿元的规模。且从今年的8月1日起,国家正式实施相关政策,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和溯源管理将有法可依。报废潮来袭,加上政策的发行,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问题再次成为市场焦点。

无独有偶,早在今年6月27日,比亚迪青海南川电池工厂正式下线,项目计划2019年全部投产。且工厂产线全自动化,利用MES信息化系统让每块电池ID都可以智能溯源。比亚迪方面还表示,其公司已经建立了电池回收项目,并已做好业务脱离的打算。此般应和市场流向与政策发行的举动,是先见之明还是歪打正着?在报废浪潮中冒着风险斥巨资筑厂,比亚迪是自找死路还是再寻生机?

报废浪潮、补贴滑坡,比亚迪遭两面夹击

在密集的扶持政策出台背景下,国内新能源汽车在2009年开始进入发展轨道,2014年呈现质与量的突破,2017年产销达到历史新高,并且增长势头不减。与此同时,动力电池产业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带动下,产销持续快速增长。而按照动力电池5-8年的期限推算,今年便是报废浪潮的开端。

其中,受今年一系列政策发行的影响,汽车企业回收蓄电池责任加重、高能量续航的动力电池受到追捧,电池的回收和升级成了企业急需攻破的难题。与此同时,政策补贴滑坡不停,新能源企业失去了补贴的助力后在市场中愈发步履维艰。

一方面,因2018年国内新能源补贴政策持续退坡影响,新能源汽车销量在6月份的环比中出现了久违的下降态势。北汽、奇瑞等品牌为了应对这一现状,更是制定了一系列策略,一些车型甚至使出“以价换量”来摆脱补贴滑坡的影响,但这种是“自掏腰包”之举,终难逃汽车利润大幅下滑的现实。

另一方面,政策推动动力电池升级,电池生产企业受上游增本与下游压价的影响,利润空间急速缩小。如,据宁德时代官方数据显示,其动力电池销售均价在2015年-2017年间总体呈下降趋势,累计降幅高达38.26%。并且电池升级还给宁德带来产能过剩的难题,从而增大企业运营风险。

而比亚迪作为一个新能源汽车制造与电池生产并驾齐驱的企业,更是惨遭双向夹击。近期,比亚迪公告称,受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等因素影响,今年1-3月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降75.24%-91.75%,同比下降19.51%,预计企业新能源汽车业务整体盈利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而且在电池报废浪潮的冲刷下,比亚迪内部技术捆绑的弊端显得异常醒目,动力电池的自造自收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比亚迪的后续发展。

据GGII日前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统计》,去年10月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机总电量前十排行榜中,宁德以11996块电池装车的差量超越比亚迪成为了市场第一。宁德的赶超绝非偶然,电池自造自用模式已让比亚迪在电池市场中失去竞争优势。汽车市场新势力不断崛起,却几乎都要依靠第三方企业助力造车,比亚迪手握资本却没有及时开拓电池领域的疆土,造成潜在利益的损失,从而阻碍了企业的壮大。千里马不跑不成千里名,比亚迪让电池这匹骏马得了饲料却失了草原。

重压下的反弹,比亚迪建智能大厂遭疑

受市场波动影响,新能源车企们纷纷寻求第三方电池厂商的帮助。比亚迪却依旧走自立自强的道路,建立电池大厂自给自足。虽说比亚迪靠电池起家,基业庞大深厚,但在市场风波未定与企业遭受汽车补贴下滑、电池模式局限双重压力的情况下,却还高调斥巨资建立智能化电池大厂,难免会让人觉得它将要陷入自我供给的封闭圈,使企业无法打破模式困境。而面对市场大流变向,此举给人的感觉无疑是在自找死路。

首先,销量第一不代表盈利第一,比亚迪资金与技术遭质疑。数据显示,自2015年以来,新能源汽车业务已经成为比亚迪重要收入和利润来源。截止2017年,比亚迪已经三年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但销量第一不代表盈利第一,曾经的盈利来源变成了现在的盈利压力。来自比亚迪一季度财报显示,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7.38亿元,同期增长17.54%,实现净利润1.02亿元,同比下降83.09%;同时公司预计上半年净利润为3亿到5亿,同比下降71%至83%。并且,比亚迪号称这次下线的工厂建成后将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动力电池工厂,其给企业带来的资金压力显而易见。

另外,此次工厂的建立还涉及到从青海盐湖中提取锂资源的技术,用于生产具有广阔前景的三元锂电池,并且该类电池还会投入到企业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中。但比亚迪一向致力于磷酸铁锂电池的研发,在三元锂电池的技术运用上还不太成熟。外加其打造的是一个高度智能化和信息化大厂,更是需要大量的科学技术支撑。整体看来,建厂资金压力大,涉及到的技术含量繁杂,比亚迪能否解决后续资金难题与满足大量技术需求,还很让人怀疑。

其次,实力难敌国内外巨头,比亚迪市场局势堪忧。比亚迪作为国内唯一一家能自造自收动力电池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在电池报废浪潮来袭之时,加注电池的回收和升级业务也无可厚非。然而,内有活力正旺的电池回收巨头格林美和宁德时代,外有早期特斯拉和松下合作的超级工厂,比亚迪的市场压力可见一斑。在电池回收方面,比亚迪规模不及格林美和宁德,在三元锂技术方面,比亚迪研发落后于特斯拉和日韩企。无论是在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还是在技术升级方面,比亚迪似乎都不占优势,建立电池大厂就像是在作无用功一般。

在暗流涌动的电池市场中,比亚迪资金困难、技术成迷,市场局势很是险峻,一步走错就会失去阵地。就拿此时来说,在战火告急时,比亚迪没有拿枪冲锋战沙场,反而屯枪筑垒增防御,让敌军抢占了进攻的先机。可身为新能源汽车和电池市场元老级战将的比亚迪真的会给敌军可趁之机吗?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