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市场:供应紧张和产能过剩并存

亿欧网 中字

第三,要注意动力电池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

(一)全球锂、钴、镍资源呈现寡头垄断的特征。中国锂资源虽然丰富,但禀赋不佳,利用率相对较低,而镍、钴资源匮乏,对外依存度较高。从长期来看存在着资源安全的风险。

(二)近年来,锂、钴等上游材料的价格迅速上涨,而车企因为购置补贴的退坡需要转移成本,这就使双重的压力压到了电池企业的头上,使这些企业感到资金压力很大,而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出现经营困难的现象。

(三)出现了动力电池市场供应紧张和产能过剩并存的现象。有关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动力电池的产能已经超过了200GWh,但总体产能利用率却只有40%,市场两极的分化非常明显,高端优质产能供应不足,低端产能订货不足,生产经营困难,呈现出了结构性的产能过剩。

(四)电池回收利用的技术和体系建设还没有到位。目前回收利用的技术还不太成熟,收购网络还不太完善,管理措施还不够健全,支持政策还不够到位,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尚待探索。

第四,促进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国家应该制定中长期资源规划,把锂、镍、钴等作为战略资源,加强资源的勘察、评价、开采和资源回收利用的工作,加强市场监管,引导价格理性回归,鼓励企业在全球布局上游资源,降低资源的风险性。

(二)要严格把控资源开采及电池生产项目。在开采环节,要制定强制性标准,提高矿山企业的准入门槛,杜绝大矿小开采,提高资源回收效率和环境保护的标准。要关闭那些不达标的企业,提高资源总体利用水平,强化电池产业的技术标准和监察力度,防止劣币驱逐良弊。

(三)加快电池回收再利用的体系建设。要从战略高度来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体系。制定相关的技术、安全、环保标准,鼓励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企业的发展,要研究出台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激励机制。

(四)要掌握核心技术,创造核心技术。这一点是我最想讲的问题,电池技术正处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之中,它已经成为主要国家竞争力的一个焦点,这里既充满机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拼生产规模只是浅层次的竞争,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地位最重要的是掌握核心技术,而且有能力不断创造核心技术,因此电池企业必须要以全球的实业生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确保始终站在世界的前沿。其中,关键的是要凝聚优秀的人才,保持足够的研发投入。电池企业还要在国家支持下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动力电池的基础研究。

我再强调一下,电池的开发确实涉及到很多基础的材料问题和电化学问题。我昨天下午去看了中国科学院设在西宁的一个研究所——盐湖研究所,在那里谈了差不多三个小时,使我非常感动的,也是使我非常高兴的就是中国科学院几十年前就有了这样一个布局,早期它为中国开发,从盐湖当中提取钾来解决中国的农业肥料问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长期积累又为我们今天的在盐湖中如何提取制备锂奠定了基础,所以因此我们把锂产业的研讨会设在西宁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我们应该感谢他们为今天锂产业的发展所奠定的基础。

另外,再有我认为从下一步发展来看,是不是应该关注一下关于固体电池发展的问题,在这里我想引用一段这个月21号日本经济新闻网站有这样的一段报道: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6月15日宣布,将与丰田公司和松下等企业启动新一代高效率电池(固体电池)的核心技术的开发,力争2022年度之前确立核心技术,锂电池领域日本企业被中国企业赶超,这一新项目将举全日本之力推进研发,力争夺回电池产业的霸权。

他又说:该项目力争在2022年度之前确立固体电池核心技术,到2030年前后将每千瓦时电池组的成本降至锂电池的1/3左右,将快速充电时间缩短至1/3,即10分钟。他又说:充当开发领头羊的是丰田,丰田力争在本世纪20年代上半期将全固体电池投入使用,丰田的全固体电池专利申请建设已居世界之首,开发人员达300人左右,比2017年秋季增长了约5成。我想这种既竞争又合作的格局是非常喜人的,这种竞争会激励中国的企业加倍努力。

第五,要加强产业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动力电池是一个高技术新兴产业,这个领域的创新发展涉及到诸多交叉学科和产业的协同与合作,要求动力电池企业单兵独进这是不现实的,电池企业应该提升对产业链的整合能力,通过战略合作、联盟合作和合资等多种方式与研发机构、核心材料、整车回收和梯次利用等企业做深度合作,保障我国动力电池技术的持续进步,形成越来越强的国际竞争力,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