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行业“三国演义” 中国需“由大变强”

在“小钢炮”冯小刚还在吐槽“这电影居然能破40亿?”的时候,《战狼2》以神话般的成功给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了空前的火爆和巨大的惊喜。要不是有它的出现,今年的暑期或许就这样平淡无味地过去了。

在笔者看来,虽然低价投资、低调首映,但吴京和他的团队在工匠精神和那种“硬汉”态度上却没有丝毫的偷工减料,这也是电影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源。而反观国内“纸醉金迷”的锂电市场,能够静下心来思考和踏实做事的企业不多,整个市场沉浸在赶超日韩的“意淫”之中。

大而不强!!

一直以来,全球锂电池产业基本呈现出中日韩“三国演义”的格局,三者占据了全球97%左右的市场份额。而从2015年开始,在新能源汽车热的带动下,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规模开始迅猛增长,2015年已经超过韩国、日本跃居至全球首位,2016年领先优势继续扩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锂离子电池累计产量达到了78.4亿支,同比增长40%,增速创下2010年以来的新高;产业规模达到1280亿元,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30%。另据福布斯新闻网报道,预计我国锂电池在全球占比将从2016年的40%上升至2020年的70%。

中国的锂电池市场的庞大规模,常常让我想起一句戏谑的古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一锅炖不下。”是啊,我国锂电池企业不仅产销量规模大,而且产业投资力度不减,金融市场十分活跃。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国内锂电产业并购项目60起,金额超过500亿元;国内锂电产业投资(含拟投资)超过1200亿元,实际投资550亿元。此外,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层推进,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立足全球、布局海外市场的征程已然拉开帷幕。

中国锂电池产业在量上无疑是全球最大”,但要说起“强”,或许有许多人表示质疑。目前,我国锂电池产业与日韩相比,核心技术上还是存在着不少的差距,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比如在材料方面,铝塑膜等高端产品进口替代率还很低。甚至在一些电源基础研究方面,包括一致性、电池的安全性方面,仍有较大距离。从这些层面上看,我国锂电池产业“不强”。

赶超日韩??

仅在“量”上已经赶超日韩的情况下,中国真的能主宰全球锂电池产业么?

业内人士的一句调侃或许能给我们一些警醒,“大家也知道,一项新技术、新产品,在中国企业进来以前都是高端的,一旦中国企业大规模生产了,该产业就会被迅速白菜化。”事实上,这是因为中国的市场太广阔了。

当然,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这一问题。大家经常提到的产业链的协同发展,需要推动以产品为中心的规模化制造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的产业链制造。也就是说,中国想要真正主宰全球电池产业,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日产出售AESC电池业务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据了解,日产和NEC几乎剥离了全部的锂电池业务,以提高旗下新能源车型采购动力电池的灵活性和降低成本,但却保留了在使用新材料打造新一代电池技术方面进行的自主研发。

日产为何逆势把电池业务卖给金沙江资本?这其中也许有AESC技术路线错误、资本转嫁以套现的现实考量,但中国企业的快速崛起、规模化竞争带来锂电池产业的低利润水平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日产抛弃AESC继而作为电池买家去选择供货商,是比较合理的做法。

虽然此次收购不会对中国动力电池市场和本土电池企业造成多大的冲击和挑战,但却让我们对国内锂电产业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冷静思考——资本的进入,不应只是企业盆满钵满的盛夏狂欢,而是对锂电产业长远发展的锦上添花。至于锂电池行业的中日韩“三国演义”,成王败寇都没有意义,专注打好自身成长的“四梁八柱”才是长久之计。

在近日举办的“标准领航 ‘驰’骋未来——UL动力电池标准研讨会”上,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秘书长张雨就认为,伴随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我国也已经发展成为动力电池大国。然而,仅仅依靠规模效应,不但不能实现国内动力电池产业的“由大变强”,也无法推动我国实现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跨越。

“要想成为锂电强国,让国内的锂电池产品尤其是动力电池比肩日韩,我们产业界确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锂电池企业要能沉下心来,稳扎稳打,毕竟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张雨说道。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